当前位置:主页>资讯>媒体转载>
 
全部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七探——临摹对他成功的意义
2014-01-23
编辑 : 刘玉来
作者 : 人民美术网
浏览次数 : 
可以确切的说,任何一位画家都是从临摹他人开始进入画坛的。看来临摹他人,或说临摹前辈画作对任何一位画家都是必要的。齐白石的绘画生涯中也临摹了许多其他画家的作品。那么...

可以确切的说,任何一位画家都是从临摹他人开始进入画坛的。看来临摹他人,或说临摹前辈画作对任何一位画家都是必要的。齐白石的绘画生涯中也临摹了许多其他画家的作品。那么临摹对于画家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说临摹大抵分为初学临摹和成为职业画家后临摹两类。它们的目的和意义显然也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学习,而且是技法性的学习;后者目的虽然也在于学习,但显然其目的并非局限在技法上,主要在于拓展自己技法,用某种风格丰富自己的绘画素养,在建设自己独特技法和理念上进行吸纳。因此后者的临摹意义很大,这种临摹基本与所要创立的风格有关。故此所临摹的对象应该比较广泛,所谓采纳百家之长建立一家风味。齐白石应该也含有这个目的的。我们翻阅齐白石的作品;阅读他的作品上的题款有时就可以看到他临摹他人作品这方面的的内容。看来齐白石的成功与他的临摹也是不可分的。那么当他进行临摹时是什么心态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他的临摹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为了学习之外,尚有其它一些原因。

在绘画艺术上齐白石受朱耷的影响甚大,可以说如果不是在陈师曾的劝说下改变为吴昌硕风格的话,很可能齐白石的风格就会一辈子定格在八大上。在齐白石五十七岁变法前,他是以学朱耷为主的。为此他临摹了朱耷不少作品。比如他在1919年画的群鱼图题跋上云“予曾游南昌,于丁姓家得见八尺纸之大幅四幅,乃朱雪个真本。予临摹再三,得似十之五六。中有大小鱼一幅,笔情减少,能得神似,惜丁巳已成劫灰。可太息也。今画此幅因忆及之。”由此可看出齐白石对于朱耷作品的苦苦追求的心情。他的临摹目的很显然不是为了形似,而是为了“笔情减少,能得神似。”为了达到神似他不惜临摹再三!足见他对于朱耷风格的迷恋程度之深了。齐白石四十多岁曾画过一幅秋梨马蜂图,这张作品就是他在掌握了朱耷风格特征后的作品。他的弟子胡橐说:“我拿这画给白石老人看,他很得意,认为在笔墨上、在趣味上都与八大山人不相上下。”除了在画上题写道:“此白石四十以后作,白石与雪个同肝胆,不学而似……”外,又对胡橐说:“四十岁以后,虽然经过多年的苦学苦练,已经掌握了笔墨技巧,但是,为了获得艺术上创造的条件,随时注意对鸟兽虫鱼进行写生,体验生活。所以四十岁以后才能画出和八大山人比美的作品来。”又比如他四十一岁时曾临过朱耷的小鸭子,到了七十五岁时,这张画稿不慎丢了,但他却凭着记忆追画出来。这里除了他凭记忆外,还因为他在临稿上尽量注明浓谈、晕染、形象、比例。比如在一幅鸳鸯并蒂莲双钩底稿上,他对花瓣、叶子、茎及鸳鸯的羽毛都有记录。这一切充分说明了齐白石临摹八大作品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创造出同八大一样水平的作品来。可见四十多岁时,他虽将重点放在“神似”上,并加强了写生和苦练技巧,但一切不过是为了追求与朱耷风格外貌酷似上,并未有摆脱八大建立自己独立风格的意识。但这一切无疑对于他基本功具有极大的奠定作用,为他的变法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持。

图1

齐白石在向职业画家延伸的途中,自然会不断的临摹一些他所喜爱的画家作品。这时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技巧和所画内容。他在四十岁时在西安认识了诗人樊增祥和文人郭葆荪从他们这里他看到了许多古代名人字画。这时期他看到许多明清大写意作品,像徐渭陈淳、朱耷、石涛黄慎、周棠、郑板桥、金农等人的作品其中。他对这些人的作品十分崇敬,特别对大写意这种“能纵横涂抹”风格极为倾心。我们如今只能看到他临摹朱耷的材料,从他“老萍诗草”所记的“青藤(徐渭)、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按道理此时他至少应该还临过石涛的作品。果然,我们找到了他临石涛的山水画。(图1)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临摹别人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

其实齐白石早年也是从“芥子园画传”学起的。临摹“芥子园画传”几乎是近代许多国画家通行的入门步骤。齐白石也不例外。不过,任何大师都必然有他成功的独特的地方。在临摹时他所下的功夫也是不一般的。他曾用透明的油纸蒙在画谱上临摹了三遍。据胡橐说:“白石老人要我首先学习”芥子园画传”,要我照着他的样子仔细临摹一遍,最好也能像他那样用油纸蒙在画谱上摹绘,并且老人打开了柜子,在层层一堆的素材底稿里,竟然找到了幼年用油纸摹绘的“芥子园画传”小稿给我看。我还清楚的记得,这十几张底稿勾画得非常仔细,一笔不苟,比一般刻本还精彩。老人说,他对“芥子园画传”下过三四年工夫,每一段的主要内容都大致记得。”从此可看到齐白石的临摹阶段工夫的坚实,这对于他后来绘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认定他是有意为之,因为那时他的临摹还是在他作细木匠的时候,他的这种基础性的临摹当时不过为了工作的需要,但谁又能预测到这是在为未来他向大师冲刺在奠定基础呢?如果说机会是给有准备人的,不如说成功是给有准备人的。没有事前的一系列的铺垫,成功怎么会从半空掉下来呢?恐怕掉下来也承担不了吧!我们可以认为在齐白石人生艺术的道路上曾出现过一些贵人,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个人的,在每个环节上的努力是他成功的关键。何以如此说?如果齐白石显露不出在文化、艺术上的执著和定力,如果他身上没有与众不同的求学气息,谁又可能凭空援引你走向文化?社会上无论哪行,一般援引者大都看到你是这个“苗子”才出手的。齐白石初期对于“芥子园画传”临摹的刻苦精神,正显示了他从艺的执著认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 
刘玉来  齐白石  心里七探  临摹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书画论坛热帖
国画论坛热帖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