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齐白石的手札情思观展笔记(2)
2014-03-10
编辑 : 秩名
作者 :  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 
(一) 次日上午抵北京画院,门前三幅海报,一是著名的齐白石头像,一是老人作画旧照,另一则是白石老人的巨幅花卉,中署大字人生若寄。 入门处有竹...

(一)

次日上午抵北京画院,门前三幅海报,一是著名的齐白石头像,一是老人作画旧照,另一则是白石老人的巨幅花卉,中署大字——“人生若寄”。

入门处有竹帘,仿佛看得到“人散后一弯新月如钩”的简洁清朗——策展人的巧思在其后不断:一楼展厅入口设一白石,瘦骨嶙峋,后面粉墙竹影,婆娑摇曳,让人想见白石书画风格与南方山水草木的关系(不过个人感觉此白石如再朴拙一些或会更佳)。

因为上午约了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对话,只能先走马观花。展览以《白石老人自述》为线索贯穿,以第一人称“我”来导引观众,以白石画作手札实物等藏品并置,且增设多处互动环节,多媒体播放、微信解说、iPad浏览等,从出生直至97岁,观之读之,移人性情。展览开篇即是:“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从哪里说起呢?先说说我出生时的家庭状况吧!我们家,穷得很哪!”

——几乎听得到白石老人一声长长的叹息,而这一声叹息里无疑包括了千言万语。

《白石老人自述》在中学时即购藏,也读过多遍,然而在展厅中对比画作与原物,那种感受实在是奇妙。

二楼有《借山图卷》,展出十多幅,风格均极简,可以想见白石老人不求媚人的简淡。前不久辞世的苏立文先生曾言“齐白石少量的山水画是他最富原创性的作品”,其实不无道理。

三楼则有《十二属图》,包括白石所绘龙虎,均首次得见。

观展之际,吴洪亮不久如约来到展厅,听他于展厅介绍藏品、讲解策展思路及研究中的新发现,复到画院五楼茶室品茗清谈,畅聊白石,可以感受到一种相契的快意。吴洪亮说整理与齐白石相关的馆藏并进行齐白石研究也有不少年了,但总不厌倦,“因为每每总有新的发现与惊喜”——这样的感受我可以想象,也很是钦羡,总在想沉迷于白石老人的世界是何等的福分!白石老人的纯真朴素一定深深感染了洪亮,他笑起来的样子清澈干净,对白石老人的热爱溢于言表——北京画院近几年声誉鹊起的一系列展览与学术研究,无不看得见洪亮诚实且耐得寂寞的身影,他的白发增多与之不知有无关系?对比上海,或许缺少的就是这样于沉默中努力的研究者策展者,以近现代海上大家的整理研究而言,上海的收藏并不缺乏,何以一直没有出现可与北京画院齐白石系列相提并论的大展与学术整理?

下午谢别吴洪亮独自重新细细观展,几有回到儿时之感,移步换景间,惊喜不断,白石的成长之路及艺术精神缘起触目可见。

仍是先从白石自述开始,后则是白石父母像,且有白石速写父母的作品,均是第一次见。《白石老人自述》谈及其父云:“我父亲贯政公,他是一个很怕事,肯吃亏的老实人,人家看他像是‘窝囊废’……他逢到有冤没处伸的时候,常把眼泪往肚子里咽,真是懦弱到了极点了。我母亲的脾气却正相反,她是一个既能干又刚强的人,只要自己有理,总要把理讲讲明白的。”这样的对比是颇有意味的,白石的天性憨厚与纯朴当受其父亲影响,而其灵性巧思与对艺术的执著则应受其母亲影响,所谓“高天厚土”,如果有人把父母性格对比与子女的成长进行研究,或许也是个颇有意思的课题。

拐过弯来则是《万竹山居图》,画面极简,或可视作整个展览的导语:上方不过三山头,一竹林,两屋舍,下方是土岸与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塘,整个画面的主体则是屋后的万竿翠竹,面临碧溪,一片清芬,几如走入沈从文的《边城》一般。《万竹山居图》展板背面则是齐白石故里的巨幅照片,即杏子坞星斗塘,这一画一照,一正一反,无疑正是后来白石老人一切作品的源头与所向往的境界,会心于朴素的人间水边,坚守自己的寂寞,然而又非超世而隐居——白石画作中一种“在水边”的状态一直如影相随,而这也可以理解自己何以一见白石老人便倾心不已的原因。

多年前自己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水边”三字其实更多意味着一种精神与追求,无论是家居抑或行走,喜欢的总是在水边……一如旧文《乡愁弥漫沅江行》中对水边家园的向往,也如极爱的倪瓒在《居竹轩》一诗中所述: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居江滨。

关键词 : 
齐白石  手札情思  观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