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齐白石的手札情思观展笔记(3)
2014-03-10
编辑 : 秩名
作者 :  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荫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主展厅左首展示的第一幅画作系人物画左上...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荫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主展厅左首展示的第一幅画作系人物画——左上角可见红粉,读老人后补的题记方明白所以,原来此画可能是目前所见齐白石最早的绘稿,系其二十岁之前影钩本,老人在60多岁时重题:“少时粉本老犹存,如此工夫真笑人。不忍轻轻却抛弃,污朱犹是劫灰痕。——此稿乃余二十岁以前所借人之本影钩者,丁未家山兵战所污朱乃劫灰也,经劫犹存,未忍轻抛弃,遂题记之,戊辰三月十三日时居京师鬼门关外,白石公翁。”读画稿人物,衣纹或短或长,无不流畅生动,须眉一如解索,笔笔清爽,其实已可见白石的天分所在。

如果说这一影钩人物画算作意外之喜的话,那么另一白石老人年轻时的临作——临《芥子园画传》则几乎让自己惊为神物了,原来此本仍存!白石自述20岁还在做雕花木匠时,有一次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芥子园画传》,虽然残缺不全,却如获至宝。借回来后,利用晚上收工的时间,在家里以松油柴火为灯,逐幅勾影,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全部勾影完毕。展示的所临黛玉葬花一页(照片),临本《芥子园画传》则与画作并置,封面破损,缺一角,且卷角得厉害,可见年代的久远,封面左上署“芥子园画传”,中间题“大观主”,侧头看去,可见后面以牛皮纸袋相垫,当是老人生前护书所用。

中国画的传承其实是有其自己的特点的,1949年以后所推崇的苏式教学法流弊自不需多说。像《芥子园画传》这样,施惠画坛三四百年,可谓寥寥,然而这样的传承其实式微已久了。结合齐白石的成长之路,对于中国画如何传承的话题,其实是值得真正的反思的。

想起自己所拥有的第一本《芥子园画传》,也是十多岁时所购,仅一本,系人物部分,与众多连环画一般,其实都可以视作艺术的启蒙。

彼时年轻的齐白石还是“芝木匠”,在木雕活计中就以《芥子园画传》为蓝本,打破乡间雕花的传统套路,受到欢迎。现场同时展出的且有“芝木匠”的作品照片,一木雕提箱,一雕花床部分,生动而朴拙。不过有些奇怪的是,这些木雕不知何以发现并被判定是“芝木匠”所雕?

齐白石对待艺术的态度其实是极其开放而充满生气的,无论是年轻时的木工雕花,还是后期专事书画印,无不如此。从《芥子园画传》到有名无名的前人画迹,甚至自己的弟子或民间图案,只要觉得心有所会便勾稿留存,他以其本真之心吸收一切,而从未被有清一代庞大的画学印学传统和派系观念所束缚——而这也正是齐白石之所以高人之处。如《钟馗》画题有“门人僧瑞光见古瓷器有钟馗像,放大画之呈于余,余略为改定,另画小幅与之,此乃画第二幅,自存其稿也”。

同时展出的另一梅花四条屏影钩本也是齐白石30岁左右的作品,系双钩谭仲溥梅花,有意思的是书法与印也一并双钩,一丝不苟,老人晚年题有:“余30岁以前揖服瓮塘老人画梅,双钩此幅。年将七十,捡而记之。”

这些双钩画作对齐白石的影响或许是隐性的,然而同时展出的齐白石珍藏胡沁园墨虾墨蟹之作,则已可见老人画法与墨法的源流所在。

胡沁园是齐白石在书画方面第一位老师,白石老人回忆他:“性情很慷慨,喜欢交朋友,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他自己能写汉隶,会画工笔花鸟草虫,做诗也做得很清丽。”现场展出的胡沁园画作是前几年北京画院整理白石收藏品时发现的,墨虾图题款有“壬午(1882年)夏杪沁园主人戏笔” ,取法青藤,用笔简率,线条柔弱,与齐白石墨虾代表作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毕竟可以视作白石墨虾的启示之作;墨蟹图画几茎稻穗,两蟹一正一反,尽管线条仍弱,然而粗枝大叶已可见白石其后大写意的雏形,齐白石于其上题有“此帧乃沁园师所作,白石补记珍藏”。

(二)

展厅中央设置了一排展柜,陈列有《白石诗草》、《老萍诗草》、《白石自状略》、《周太君身世》等,与白石的成长历程对比读来,别有意味。

在一系列临作与老师之作后,一楼展厅西部设置了几块古雅透空的屏风,里面则是白石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八哥水仙》图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白石时年30岁,笔墨尚嫩,然而松针却果断而自然,墨色浓淡有致。

《龙山七子图》系印刷品,也是30多岁所作,山多作馒头形,短笔披麻皴,略显稚嫩,山路蜿蜒间,七位长袍留辫的文士或行或吟。这一画作当是白石早期借鉴画谱与“四王”模式而成,远未形成自家规模。

关键词 : 
齐白石  手札情思  观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