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琦瑜纷陈毫楮间 ——评张仁芝书法作品
2014-03-10
编辑 : 贾德江
作者 : 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 
北京画院画家张仁芝将于3月12日至18日在琉璃厂南端路口南新华街177号莹宝泰美术馆举办《山居观云》个人书画展。展出书画作品70余件。欢迎各界爱好者前往参观指导。 在二十世纪的...

北京画院画家张仁芝将于3月12日至18日在琉璃厂南端路口南新华街177号莹宝泰美术馆举办《山居观云》个人书画展。展出书画作品70余件。欢迎各界爱好者前往参观指导。

在二十世纪的书法发展史上,画家书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画家而同时善书法者,其总数超过画家总数之大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世纪的书法殿堂里,如果去掉画家书法这一组成部分,整个书法史将会黯然失色,也必将改写。因此,当代著名画家的书法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极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张仁芝先生是一位书法、绘画兼善的艺术家。或许因为名重画坛,其书名被画名所蔽。他历来主张“书画同源” 、“书画同步” ,并在长期的书画艺术实践中得到一条经验,即书法的点线学问就是中国绘画所必需的精髓,作画的人不可忽略“同源”的另一种艺术,把写字作为绘画的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其义、其情、其利、其技的体现全在其中了。

张仁芝对书法的钟爱几乎是和他的绘画同步的,他自觉地把书法纳入艺术的轨道加以训练。他的书法功力是深厚的,不仅得力于唐楷、二王,更得力于汉碑与篆籀金文。真正使他动情的,是于朴拙中寓以别情逸趣,于规矩中不失放达之姿,和他的绘画一样,张仁芝倾心于寻找自己的语言和神韵。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在于它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古人的书论中就有“穷变化于笔端” 、“泯规矩于方圆”之说。所谓穷变化,就不是一般的变化,要变化到极致;所谓泯规矩于方圆就是要打破规矩,从规矩中走出来。张仁芝为艺,毫不例外地符合上述论断,他不屑于平庸的表现与泛常的理解,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他崇尚“大巧如拙” 、“大美不饰”的境界,无论为书、为画,莫不以“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出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为准绳,不拘泥于点画形质之微妙,而在整合之中断不失精微之变化丰富,不区区于笔墨物态之酷肖,而在把握之间能传造化之神韵。以情通篇,以意生趣,以气作魂,以势合力,朴实自然而清隽中生奇变,体现出艺术家高旷的美学境界与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领悟力。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张仁芝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艺术开始融为一体,并且得到同步的精进,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张仁芝看来,草书是最能抒发书家内心的情感,也是最能使观者心动的书体。它不仅使汉字结体的聚力和张力得以充分显现,也使书法线条的表现力发展到了极致。这种理念有利于使他的草书创作成为一种比较自在的书写过程,其笔法或侧或正、或刚或柔、或流或留、或粗或细、或枯或润,皆能一任自然。即使是同一书写内容,也会由于对内容理解的深度不同,创作时的情绪不同而风貌各异。张仁芝在创作时,尤重抒写内容提示给自己的文化气息,以经过锤炼的清新的书法语言自然地展现各种特有的意境。他的草书行与行、字与字、笔与笔之间粗不失细、拙不失巧、直不失圆、疏不失密,看似不经意,其实是刻意于点线,精心于构成,有节有律,有张有弛,在变动中全新组合,在组合中大胆变动,形成大空间、大紧密、大对比,既活泼又庄重,既平实又新奇,既古远又现代,既清逸又高雅,蕴含着清正、质朴、奇宕、自然的朗朗书风。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论道:“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书。 ”把张仁芝放在这个标准去衡量,不难发现,张仁芝正是具备了“高韵” 、“深情” 、“坚质” 、“浩气”的艺术品格。他和他艺术的蓬勃生命力和朝气、感染力莫不是他不懈的执著精神与坚毅的勤奋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 : 
张仁芝  书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