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图青花釉里红棒槌瓶(瓷画) 朱新建
祈福(瓷画) 吴山明
山水青花笔洗(瓷画) 卢禹舜
虽然画家画瓷古已有之,但当下画家画瓷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远,是过去“浅绛彩”和“珠山八友”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当代画家画瓷已成为陶瓷绘画界一种全新的现象,这种中国绘画与陶瓷艺术的“强强联合”,多大程度上提升了陶瓷的艺术品位?当代陶瓷艺术究竟是以瓷为主还是以画为主?一直是艺术家们争论的焦点。
瓷以画传 画以瓷传
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中,不只一次地出现这样的艺术现象,即一旦有文人参与了某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瓷最早还只是日用品,文人和瓷的结合是使之流传下来的关键,再比如紫砂、古家具、园林等等,都是因为文人的参与给它们赋予了审美的因素,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必定都是物质和精神层面共存的。”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说。
一些书画名家尝试着利用陶瓷这个新载体来体现自己的书画艺术,这对于陶瓷绘画而言是好事,陶瓷这个素材被用来创新的同时,陶瓷艺术本身的地位也被提高了。在十一届全国美展上,陶瓷从以往的混展中专门独立出来和漆画一起有了专门的展区,这意味着官办展览已经对陶瓷艺术有了重新认识。此外,近几年嘉德春、秋两季拍卖都有陶瓷艺术品的专场,说明随着画家画瓷这个群体的发展壮大,陶瓷艺术品市场也逐渐活跃起来。
景德镇素有“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一些知名艺术家的加入无疑提升了景德镇陶瓷的价值。而对于当今陶瓷艺术究竟是以瓷为主还是以画为主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认为画家在瓷器上画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瓷器本身,“瓷以画传,画以瓷传”有着更大的意义。
画家画瓷的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地画家亲临景德镇千年瓷都实地作画,如2000年张子康组织一线画家来景德镇进行创作;二是画家在自己所在地建立窑址,利用景德镇的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最有名、最典型的就是陈家泠在上海建的泠窑;三是把景德镇的原材料(如素烧好的泥坯和白胎)直接运到画家家中进行创作,等画好再运回景德镇烧制。
这其中不乏一些以手艺糊口的全职画家。近几年书画市场不景气,画瓷热为他们带来了契机。
探索新材料 追逐新市场
宣纸换成瓷瓶,平面转向立体,水墨变成了釉料,对画家而言,无疑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主任左正尧说:“有的画家的中国画作品在市场上的售价很好,他们不存在生活、生存问题。他们更多是被瓷本身的魅力吸引,抱着尝试新材料、体验烧制乐趣、拓展创作思维的心态进行瓷画的探索。”
不久前在龙泉青瓷博物馆举办瓷画作品展的吴山明说:“瓷画难,在青瓷上作画更难,画家画完是一个感觉,但经过火的烧炼,窑变的过程,烧完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有人做也有天成,这种不可控的神秘感带给我极大的快感。”正是这种强大吸引力使吴山明不畏其难,自信绘画的美定能在龙泉青瓷的釉面上体现出来。虽然开始在青瓷上作画的创新尝试,由于材料和经验等的不足,烧制出来的作品效果很不理想。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摸索,如今,他已基本把握在青瓷上绘画的艺术规律,实现了工艺美与绘画美的有机融合。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