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认为,一开始画家对瓷的属性不熟悉,但近几年,在一些画家的反复实践和艺术机构的推动下,画家画瓷已经走过了第一步,有的画家已经完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作品。“青瓷本身是以釉色取胜,但吴山明能在青瓷中作画,并且和青瓷珠联璧合,吴山明是人物画的大家,再加上常年和基层的工艺大师交流学习,釉用得非常好,在艺术表现和绘画能力上结合得非常完美。”王平说。
由于传统的技艺和文脉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景德镇,低端瓷器满街都是,样式单一化、模式化,缺少创意和创新。而画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在瓷器上作画,把中国画的精华直接带到瓷器作品上来,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平说:“制瓷工人在艺术修养和能力上肯定有欠缺,那么画家参与进来,利用绘画技能的优势能够提升艺术瓷的整体形象和品位,从而带动陶瓷艺人审美意识的提高。可以说,画家画瓷开启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新风气。”
现在的高等艺术学府一般都设有陶艺系,除了研究陶的属性,同时也强化绘画能力的培养。“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陶艺家创作的作品艺术性也很强,但总体而言人数不多,所以画家的加入是一股生力军。”王平说。
画瓷不应失了“瓷味”
画家画瓷取得一定成就后,也有不少人对他们提出质疑。比如有些人就认为“珠山八友”把现今的陶瓷绘画艺术引上了一条不健康的道路,占绝对优势的以绘画为主题的陶瓷创作,使一些老的工艺品种几乎失传,如斗彩、古彩、单色釉等等,国画的图式给陶瓷图式带来巨大冲击。对此吴山明认为,“珠山八友”把中国画的技法与陶瓷绘画的工艺相结合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把中国画的画法及图式完全照搬到陶瓷上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现在的画家应该要有选择、有思考地借鉴。要不失瓷器本身的瓷味。
在提升瓷器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同时,画家画瓷也有先天不足,并且充满了挑战。主要还是对工艺和材料不熟悉,没有真正去了解材料和器型。“画家们往往把原先在画布上画油画、在宣纸上画水墨的感觉和符号原封不动的移植到器型上,甚至有的国画家还在上面签上名、盖上章,印章甚至是画上去的,这就违背了瓷器自然成型的艺术理念。”左正尧说,画是平面的,瓷器是圆形立体的,在绘画中要注重绘画的连续性和它的立体表现,因为每个面看着都要漂亮。因此,在绘画构图上和装饰效果上,要有新的构思才行,这对画家来讲是一个难点。
王平认为,画家在了解陶瓷的工艺和材料的同时,要考虑器型在人们心理上的认知习惯,比如一件茶壶瓷器,虽然可能只做装饰用途,但如果在上面画上暴力的画面,会让人心里很不舒服。瓷器本身的器型和釉色就很漂亮,它需要画家去锦上添花,而不是完全改变瓷器原有的样貌和性质。有的画家会用颜料棒把瓷器表面涂上一层,盖住原有的釉色,感觉也不好。个别画家偶尔为之倒无伤大雅,如果大家都如此,画家画瓷就走错了方向。一件瓷器需要各种材料,烧制成型很不容易。有的画家不管熟不熟悉,有没有想法,拿来就画,这样就和一般的制陶工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把瓷当做纸的代替品来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画家画瓷如果最终留下的只有画,没有技术的高度,没有仔细研究什么图式配什么器型,什么画色与釉色相配合,在什么釉色中画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器皿烧制成什么样的窑变效果,那么,就不会从真正意义上提升陶瓷艺术的品质。”左正尧说。
随着瓷器拍卖市场行情一路走高,一些名家的瓷画作品也屡屡被高价成交,因此出现了炒作瓷画作品价格的现象。王平认为:“这不利于瓷器市场的发展,一件瓷器作品的价格不应该取决于是哪个画家来画的,而是要由瓷器本身的价值来定价。”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