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书画圈头衔买卖那些事:是评奖还是买奖
2014-09-18
编辑 : 雅维
作者 : 未知
浏览次数 : 
如果有幸接过某些书画家的名片,绝对会令你眼前一晕,各种虚虚实实的职务和头衔五花八门,不乏许多美术机构会员、理事,甚至有些头衔高得吓人,联合国大师、亚洲勋章、世界某...

 如果“有幸”接过某些书画家的名片,绝对会令你眼前一晕,各种虚虚实实的职务和头衔五花八门,不乏许多美术机构会员、理事,甚至有些头衔高得吓人,“联合国大师”、“亚洲勋章”、“世界某艺术组织负责人”等。业内人士表示,花钱买荣誉、奖项在许多比赛和评选中已成为潜规则。那么,谁在为这类“获奖画家”、“职称画家”颁发这些虚构的头衔?其假荣誉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链?

 
  是评奖还是拿钱买奖
 
  在书画界,艺术展览、大赛评选原本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对于身居幕后、潜心研究艺术的书画家们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可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和评选已经“变味”了。如某组委会评选出来的所谓“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该评奖组委会对外称联合“中国画院”、“中国当代诗书画研究中心”等多家国家级主办单位,将颁奖放在钓鱼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等,表面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大相径庭。前段时间就有报道称,某画家应邀参加“共和国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称只要参加者缴纳9800元“会务费”便可获奖。该画家拒绝并表示,此行为不是颁奖,而是卖奖。而后,有网友称“共和国脊梁”在十年前已开始评选,当时的价格是3600元。
 
  “现在某些民间协会组织的书画评选活动已经沦为利益买卖的工具,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直至数万元,头衔分量与价格密切相关,按照价格可任意挑选各级别的奖项。”某位知情人士表示。
 
  市场上最常见的是作品选集和《人物大典》之类的评选,以书画大师、领袖命名的书籍、画册大行其道。有些所谓书法家会拿出《中国书坛五大领袖》的书籍作为证明自我身份的资本,书中五位人物中有四位是大家所熟悉的,分别是欧阳中石、沈鹏、启功、张海,其余一位便是这位书家。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是市面上常见的包装“大师”的方法,很多类似如《画坛十大巨匠》、《××领域大师20人》、《当代中国百名字画家》等具有豪华名称的书籍,往往采取“名字并置”的操作手法,即将响当当的书画名家编在书籍的前后段,而不甚知名、徒有虚名的那位则夹在这些人物中间,企图借名家之名来宣扬自己,达到鱼目混珠、愚弄百姓的目的。而其背后的出版商对作品质量根本没有要求。
 
  评奖缘何成为香饽饽
 
  放眼全国,今日被冠以“大师”、“名家”、“领袖”称号的人,多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师多如牛毛,致使“大师”称谓在中国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一位书画界业内人士告诉
 
  书画圈内有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重头衔而轻艺术,美协会员高于非美协会员,画院院长、美协主席高于一般画家。业内很多德艺双馨的老画家水准很高,但由于某些条件却难以加入协会,而有些书画家年纪轻轻就通过各种手段和资源挤进书协、美协,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头衔,其作品就有了市场定价,往往会比以前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大家的判断力,听头衔大小而买画。如此一来书画界好名成风,入了协会还要加入圈内成立的难以尽数的画派、团体,没有头衔的争相以各种手段获得头衔,甚至出现了花钱买头衔、职务,借各类评奖机构为自己脸上“贴金”的现象,这种需求也变相催生了这个市场,导致真真假假各种奖项越来越多,缺乏权威性。
 
 
正如有新闻称,某画院院长竟然得了“文华奖”,众所周知,“文华奖”是舞台艺术奖,按理说是不会颁给书画家的,其实,背后是不法分子冒名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违法颁奖。这些在幕后操作的利欲熏心、别有企图的各种主办方、出版商等商业机构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书画家愿意出钱,不讲求真才实学、书画功底、人生阅历、专业水平,就可以让书画家获奖、让其“成名”。
 
  评奖泛滥如何遏制
 
  评奖活动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鼓励优秀,但目前泛滥的评奖、排行,真真假假的组织者,不能为外人道的潜规则,把本具参考意义的评选搞得乌烟瘴气。为了追逐名利,一些艺术家、书画商业机构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联手”,使得原本应该彰显学术艺术内涵的展览和评奖活动流于表面的浮华,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协会、研究院、沙龙以及满满当当的会长、主席、院长头衔,误导了普通大众的审美、收藏偏好。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头衔  买卖  买奖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