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作品简介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李成,字咸熙。生卒年不详。是唐皇室后裔。五代时流寓四方,后定居于营丘(在今山东),放意于诗酒书画之间。尤以画著于世,当时人称为「古今第一」。是图描绘夏日山水景色,峰峦叠翠,远山奇峰崛立,空蒙清旷;近处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中景山谷间,殿阁林立,伽蓝塔影隐没其中,整幅作品呈现了一派寓闹于静的景境。就绘画技法论,刻画细腻,神形有致;画面构图「三远」的并用,构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等,无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画风貌的典型气息。因这幅作品上没有作者署款,历来的收藏者均依据画卷后部拖尾纸上南宋向冰、元倪瓒、明初张天骏三跋而定在李成名下。


此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场面开阔,气势恢弘。远处,雄壮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昂然屹立,显示出顶天立地的豪迈与庄严。近景处,小桥流水、泊岸轻舟,以及往来不断的行人车马,营造出的却是一派轻柔舒缓的场景。与远山相互衬托,刚柔相济,使画面既和谐又生动。更有楼台塔寺、流泉飞瀑点缀于溪畔崖间,丛林苍翠,连绵不断,使得整幅作品春光满目、郁郁葱葱,令观者心情舒畅。


李成的山水画虽然具有荆浩关仝作品中十分鲜明的奇峰突兀、气势雄伟的特点,但他表现更多的还是山东的平原地理风貌。李成用笔清劲平和,形成了“气象萧疏”的独特韵味。纤细而不蓐弱,劲力内蕴,如绵裹铁。他用墨谨慎小心、平缓细致。描绘崖石往往是在用瘦劲的线条勾勒之后,再以清晰细劲的小线条慢慢皴写,层层递进。尤其是对淡墨的应用更是细腻持重,清逸传神。米芾曾在《画史》中说:“李成淡墨如蒙雾中,石如云动。”作品中的山峰以淡墨皴擦,确实有灵动朦胧之感。


李成的作品用色不多,颜色清雅淳厚,恬静庄重,有一种雍容典雅的韵味,没有丝毫的火气与造作。北宋画家王诜曾经将李成的绘画与范宽做过比较,认为李成的画“墨润而笔净,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的确,与范宽相比,李成的作品更显文气,这与他广博的才干与丰厚的学识修养大有关联,作品中的“书卷气”很重,此特点在这幅《茂林远岫图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李成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心摹手追、承其衣钵者不乏其人。黄宾虹先生曾说:“李成画山水泽薮,平远险易——有惜墨如金之妙。平远寒林,前所未有,其气韵潇洒,烟林清旷,虽王维李思训不能过之。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鉴古名画论略》)这不是言过其实的褒奖,而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因为李成的名望太高,在当时就有大量的展品。由于这幅《茂林远岫图卷》没有款识,后代的收藏者也都是根据画卷后部南宋向冰、元代倪瓒以及明初张天骏三人的题跋,而将其作者定为李成。明、清时期的张丑、吴升等曾认定题跋为后人补配,怀疑作品不是李成真迹。当代鉴定家对这件作品的作者归属问题也存在着诸多推论。其实,欣赏一件古代的书画作品,首先着重看的是它的艺术质量与笔墨精神,真伪问题应在其后。这如同王羲之的《兰亭序》,只要品位高,即便是摹本又有何妨?


明清时期张丑、吴升等怀疑此卷的画与跋为补配关系。是否是李成手笔疑问很大。当代鉴定家对这件作品的归属亦存在诸多差异,如谢稚柳先生认为画风与传世燕文贵作品的风格极为接近,从而认定它是燕氏手笔;杨仁恺先生则从画面上漫漶不清的收藏印鉴中考识出南宋贾似道的收藏印,从而推定画与跋的统一关系,并对李成画风的文献记录作了综合考证,由此认定画是李成或其嫡传学生的手笔;传熹年先生则坚持画与跋系明人合配成卷的观点,但他肯定画为宋画,跋亦可信,画幅的天地裁割痕迹便是明人做手脚留下的破绽。综合他们的意见,结合元明清诸家的见解,即使无法肯定画作的确切作者,但就绘画的本身风格,作为北宋时期一件精彩佚名作品已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


有关「李成茂林远岫图」的文献著录最早见于元倪瓒《清閟目录》。而与此卷有关的明清诸家著录分别见于:张丑《清河书画舫》、《书画见闻表》,吴升《大观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李调元《诸家藏画簿》以及《石渠宝笈初编》等多种,可资参考。 


数据

贡献者

相关新闻

最新

随机推送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