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作品简介




 

 

作品内容

左下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向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
   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此点题之笔也。构图繁复,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则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董其昌极其欣赏黄公望,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将黄公望奉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而且身体力行,将黄公望的清逸秀拔、繁简得宜化入自己的画中,影响而及他的学生王时敏,并合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之力而将黄公望的绘画风格推向极致。
画面左上方有作者行楷书题款三行,曰:“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黄公望印”朱文印、“一峰道人”朱文印、“黄氏子久”白文印。“至正元年”为1341年,黄公望时年73岁。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以西吴县境内30里的天池山胜景,层峦叠嶂、杂木长松、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画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为点题之笔也。此画构图繁复,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对黄公望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明代董其昌极其欣赏黄公望,将他奉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他还将黄公望山水画中的清逸秀拔、繁简得宜融入自己的画中,影响到他的学生王时敏,并合王鉴、王翚、王原祁之力,将黄公望的绘画风格推向极致。我们纵观“四王”的全景山水图,无论是构图的繁复,勾皴的简约、洒脱,还是用墨、设色的浅绛风格,都可以清楚地发现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的影响。《天池石壁图》为黄公望代表作.署:“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画幅上端有元柳贯题记.《寓意编》,《大观录》等著录。

绘画成就

在画史上, 黄公望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 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巨大, 许多作品被当作范本。 黄公望的画迹流传至今, 据说有50幅以上。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 对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论述, 此书被认为是南宋山水画理论的真传。《天池石壁图》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重峰叠岭的自然景色,遒迈俊逸、雄伟华滋,充分体现了黄公望匠心独运的大家风范。张庚《图画精意识》中记叙此图“混沦雄厚,岚气溢幅,真属壮观”。数百年峰峦,一峰一状;几十处茂林,一树一态,极具山石树木的形质神貌。黄公望的画一般不用浓烈的色彩,也不用大片的泼墨,更少有刚硬的线条。画中圆松用线居多,着墨干枯居多,充分显示出一种明润秀拔、温雅和平以及松散柔和的气氛,体现着丰富的笔墨韵味,不仅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情趣,更寄托着作者对寄情林泉的向往。在这里画家并不以描摹实景为能事,山川、树石只不过是画家遣兴抒怀的对象,折射出黄公望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淡泊、隐逸的态度,这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画家的倾向。

作品评价

黄公望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笔意尤为简远逸迈。这种绘画风格,也正是黄公望有别于王蒙、倪瓒、吴镇的地方。从黄公望的传世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他年少时师从赵孟頫及五代、北宋画家的痕迹,更有着明显的南方画家董源巨然的风格,淡墨轻岚、云雾迷茫、林木秀润、幽谷空寂。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唐末五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后,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则流行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水墨刚劲派画风。元代赵孟頫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黄公望继赵孟頫之后,更多地着意于董源、巨然,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旧习,把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开创了一代风貌。元画的特殊面貌使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溢于此卷。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云:“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此话准确地概括了元人的笔墨风格之美。


数据

贡献者

相关新闻

最新

随机推送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