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苏立文:徐悲鸿没做到的,林风眠做到了(2)
2013-12-21
编辑 : 秩名
作者 : 新周刊
浏览次数 : 
记者:什么角色? 苏立文:教人们怎么画画。他的确做了融合中西的尝试,但我认为不怎么成功,林风眠做得要好得多。因为在我看来,这种融合并非是...

记者:什么角色?

苏立文:教人们怎么画画。他的确做了融合中西的尝试,但我认为不怎么成功,林风眠做得要好得多。因为在我看来,这种融合并非是将两种文化的技能简单叠加,而是在于你是谁,以及你自己是如何感受的。这种融合,应该是把你在巴黎和上海的经历变成了你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林风眠是一位更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比如吴冠中、赵无极,都找到了各自的表达方式,将中西融合的经历表达出来。我甚至不觉得徐悲鸿曾如此理解“中西融合”过。

记者:这些艺术家从欧洲回国,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艺术圈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西方现代艺术?

苏立文:哦,是的。这些从欧洲回国的艺术家是少数,就算在大城市,他们也像一座孤岛,影响力很有限。

记者:所以说当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徐悲鸿所推崇的现实主义?

苏立文:(思考片刻)是的。因为刘海粟当时作的一些画看上去非常西化,但是徐悲鸿并没有那么做,我想他的确在尝试寻找他自己的语言,也许他的确很伟大,只是没有感动我。

记者:这是不是因为你是用一双西方的、尊崇着西方艺术史规律的眼睛来看待当时的中国现代艺术的?

苏立文:这自然一直是一个问题,我的确是用西方人的视野来观看中国艺术的,我也尝试使用中国的方式来审视中国人的情感,但毕竟我不是一个中国人。自然我是从一个野蛮人(谈话一开始,他就管西方人为“野蛮人”)的角度做出评论的。中国人有时会说,这人根本不懂他在说什么,也许他们是对的。

记者:你的书里有那么多细节,是您的夫人帮您翻译,提供给您文化、历史、上下文细节吗?

苏立文: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她是一个科学家,并非一位艺术家。我不认为她影响了我的艺术口味。她带我认识了很多艺术家,他们是如此喜爱她,也给她画了很多肖像。她在这个层面上是一个主要角色,但并没有影响我对中国艺术的好恶。她把那都留给我决定了。

记者: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年轻时候的你, 你在剑桥大学学习了建筑,可以做完全不同的事,是什么让你来到了中国?

苏立文:那完全就是一个意外。我当时加入了一个组织,想要去西班牙帮助共和派攻打佛朗哥政权,但是西班牙内战突然结束了。我们转而打算去被苏联侵占的芬兰,可惜瑞典突然宣布中立,不让任何人通过其国境前往芬兰。再后来我听到中国需要志愿者运输医疗药品,我就这么去了。我同一卡车的医疗药品一起抵达了昆明。

记者:你是怎么到那儿的?

苏立文:1940年2月,二战正酣,我从伦敦登上了一艘轮船。当时约有三四十艘轮船一并起航,有几艘在当时就被击中并且沉没了。我们比较幸运,到了新加坡,然后香港,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昆明。

记者:中国那时候肯定对你来说很陌生吧?

苏立文:特别陌生,我对中国毫无概念。在念本科的时候,我曾在近东做过几次挺冒险的旅行,我们开着一辆破卡车,沿着地中海走了一遍。但是的确,对中国我一无所知。

记者:究竟是什么促使你决定学习艺术史的?

苏立文:40年代在中国,我唯一有过比较严肃的交谈的是庞薰琹,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中国艺术家都在做些什么,由此想就此写一本书,后来我也这么做了。但是,我并没有能够学习到比如唐、宋时期的绘画。我从那些来内地避难的艺术家那里获得了一些中国现代美术的情况,后来就回英国去了。我在剑桥读建筑学时学过一些西方艺术史,原本也打算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1947年,一份来自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改变了一切。我开始学习中文,但也没怎么学好,因为我花了太多时间看有关中国艺术史的东西。

记者:你觉得当代的中国艺术家是否已经找到了属于他们的路?

苏立文:是的,他们是在走自己的路没错,但是,我不觉得仅有一条路,相反,往前的路有千千万万条,而每个人都要自己做出决定。有人问我中国艺术家将会走向哪里,我对他们说,别问我,去问问中国艺术家自己吧。

关键词 : 
徐悲鸿  林风眠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