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徐悲鸿:为何对画马情有独钟?
2014-02-13
编辑 : 王静
作者 : 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油画《...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速写稿不下千幅

有道是郑板桥画竹,齐白石画虾,莫如徐悲鸿画的马。徐悲鸿画马,笔墨淋漓潇洒,无论是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可贵的是,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图,画面大都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间参西法。

其实,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就认真作过马的素描,从1930年起,徐悲鸿开始以水墨画画马。其现存最早的画作于1931年完成。它纵六十八厘米,横一百一十厘米,画中的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在原野上狂奔,给人感觉神骏气昂,奋发感人。这幅画还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画上无题款,只有“东海王孙”钤记,是徐悲鸿在1931年愤走粤西时的箧中遗物,1937年其家人检赠宜兴渡船公周法大,流传至今。

1940年,徐悲鸿先生应邀至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行画展。他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游历了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在那里,他看到了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他曾骑着这些骏马远游,并由此了解了其剽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特点。此间他对着骏马做了大量的写生,反复捕捉其各种神态,从而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之境界。据说徐悲鸿自己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始自此次印度之行。

徐悲鸿曾总结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他还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纤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徐悲鸿的《八骏图》

万马犹酣的心理呼唤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宜兴计亭桥(屹亭桥)镇。他年轻时善哭,因家境贫困,常在半夜里悲从中来,有如鸿雁悲鸣,因此改名悲鸿。

徐悲鸿一生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他在绘画技巧上不断寻求突破,力图塑造骏马的各种雄姿。尤为可贵的是,徐悲鸿所画的水墨奔马,无羁群,尚桀骜,发胸中块垒,掘民族精神。而在心理学的意象分析上,马是力量、速度、自由、耐力的化身,令人神思飞越,并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也是徐悲鸿的心理向往与艺术追求,由此,马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也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马始终是人才的象征,也是民族振奋的表现。

关键词 : 
徐悲鸿  画马  情有独钟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