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黄宾虹特别欣赏清道咸金石家之画。这是因为其中存在书画用笔正法,并且认为“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笔以金石家为上”。对笔法坚持的标准,对不同笔法水平之间的差异,黄氏亦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大家落笔,寥寥无几;名家数十百笔,不能得其一笔;名家数十百笔,庸史不能得其一笔;而大名家绝无庸史之笔杂乱其中。有断然者,所谓大家无一笔弱笔是也。”他便从金石中悟得了笔法,提出了“五笔”的理论。五笔指的是“平、圆、留、重、变”。“平”:即指勾线时在线条的每一点上用力都一样,“如锥画沙”。“圆”:即指勾线要圆浑有力,保持中锋用笔。“留”:指用笔积点成线,古人曰如“屋漏痕”就是此意。“重”则是用笔要有力量,勾出的线挺拔、峻劲,线条运动形式中所要达到的沉着程度。“变”:毛笔有其特殊的功能,因为它有弹性,即可有粗细变化,因此要突出用笔的轻重缓急,枯湿浓淡的各种变化。“五笔”说是黄宾虹引书入画主张的概括。和前人引书入画作法不同的是,黄宾虹不太在意书法笔画和物象特征、效果的匹配,而强调笔法的确定性,及用笔的遒劲力度和厚度。不难看出,这些理论得益于黄宾虹本人金石印玺的收藏。
在金石学派时期,出土的金玉碑石所呈现出斑驳的浑厚华滋之美,直接启发了黄宾虹,使其感悟到笔法要返本求源,刚柔相济,所以他有诗云:“宋画黝黑如椎碑”。他正是把金石碑学的用笔融入进山水画中,使流畅而显得浮薄的运笔之中,加入一些行笔的迟涩和艰难,因此画面显得神采焕发、浑厚华滋。黄氏对金石用笔的执著追求,这一理论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就是营造“内美静中参”、“以不似之似为真似”的境界了,从而开创了其个人全新的风格面貌。
黄宾虹的书画鉴藏特点与同时代其他鉴藏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不像张大千专门挑流传有序的名贵画迹,也不像吴湖帆那样的以富甲一方的精品书画而著称,而是选与自己有用的留存,闲暇时拿出来“品赏与感悟”的实物来源。他对收藏不勉强执著,而正如他曾对张虹说过的过眼就是福。在黄氏看来,收藏古画主要是为了艺术的自我超越,为了能从书画中得到启发,为了研究而收藏自己感兴趣的书画作品。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