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媒体转载>
 
全部
 
明朝皇宫天价藏品的下落之谜
2014-01-02
编辑 : 李舟楫
作者 : 新浪博客
浏览次数 : 
兰亭序(冯承素本) 王羲之 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冯承素本) 王羲之 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好东西肯定是流传有序的。前辈大收藏家,前几朝就不说了,就本朝来说,比如严嵩,张...
兰亭序(冯承素本) 王羲之 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冯承素本) 王羲之 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好东西肯定是流传有序的。前辈大收藏家,前几朝就不说了,就本朝来说,比如严嵩,张居正,都是顶级的好手。

就说这严嵩父子,都是饱学之士。老严不说,就这小严,虽然长得丑陋,却是才华横溢。嘉靖近乎呓语般的手谕,他是一看便知,老严照小严所说答题,每每被皇帝视为知己;更有那“青词”,老严照抄小严,往往龙心大悦。所以老严首辅的位置,一干就是二十年。

这严氏父子,字也写得不错,北京老字号“六必居”的匾额,正是老严所书。如此修养,收入囊中的,自然都是好东西。

据《天水冰山录》所记,被抄没的严氏书画收藏共3201轴(卷、册),其中有钟繇顾恺之索靖、王羲之父子、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吴道子阎立本王维苏轼黄庭坚米芾欧阳修赵孟頫等历代法帖名迹,其中还有大众所熟悉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明朝皇帝不喜欢这些破纸片儿,严嵩家产被籍没后,东西都入了国库,之后又被拿出来,以很便宜的价格充了军饷,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穆庙初年出以充武官岁禄,每卷轴作价不盈数缗,即唐宋名迹亦然。于是成国朱氏兄弟,以善价得之,而长君希忠尤多,上有宝善堂印记者是也。后朱病亟,渐以饷江陵相(即张居正),因得进封定襄王。未几张败,又遭籍没入官。不数年,为掌库宦官盗出售之。一时好事者,如韩敬堂太史、项太学墨林辈争购之,所蓄皆精绝。”

从中可见这些作品的流传轨迹:严氏父子之后,这些东西入了宫,之后,又被充作军饷。成国公朱希忠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了很多,后来,大多送给了有此嗜好的张居正,朱希忠也因此被封为定襄王。不久,张居正死后被抄家,这些作品再次入宫,算是走了个来回。几年后,管库房的太监,又把它们偷出来卖。韩敬堂、项墨林这些好事者,于是争相购买,收入囊中。

反正皇帝不把它们当回事,所以太监们纷纷做起了搬运工,从大内的库房,直接搬到了私人的书斋。看来,这些东西能够流传至今,第一要感谢严氏父子,没有他们,就没有聚集起来的可能;第二要感谢朱希忠,张居正,没有他们,这些东西落在武官们的手里,也就迟早霉烂了;第三要感谢太监,与其被虫蛀,被灰埋,还不如集体搬运出来,落到喜欢它的人的手里。

这里提到的韩敬堂韩太史,就是长期在北京为官的苏州人韩世能,当时和项元汴并称为两大收藏家。除以上两位杰出者外,有明一代,还有苏州的沈周,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无锡华氏、安氏、邹氏,华亭董其昌朱大韶,松江曹泾杨氏,太仓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常熟刘以则,吴江史明古,杭州董氏等收藏之大者。收藏之风,可谓盛矣。

比较项元汴的生卒年(1525—1590年),可知1584年张居正家产遭籍没时,项已到晚年,所以天籁阁中即使有张氏旧物,当不在多数。

与官至翰林学士的韩世能相比,项元汴的身份更像是个生意人。生意人的习惯,就是勤记账本。在字画裱边或背后,项元汴常记下所收作品的价格。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明朝  天价藏品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书画论坛热帖
国画论坛热帖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