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师古、师自然、师现代人都是必须的,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己的事,学习外在表现技法的目的是充实自己的艺术素养,但真正的有所得,还必须将这些外在的通过自己的头脑融会贯通。这就是所谓的“师心”。师心是个细致而复杂的自我消化磨练的工程,师心不止包括对绘画技术的修炼,也包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将技术与社会、人生结合,在现实中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真正的艺术家在这两方面的修养都应当有所成,如此创造出的作品才能经久流传。这当是每个画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唐朝的白居易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当今的画家笔下也当如此。为了理解创作中融入具体情感问题,我们可这样理解这两句:书画若能有时代感,必须画眼前的事。就是说,你的画要与时代紧密契合,必须通过时下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事来反映。(当然也可采取以古说今)。
以上我们实际已经谈完了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融入问题。这里我们捎带手说一种现象。现实中时常听一些人大谈国画中黑白如何笔墨,水气如何氤氲,却于情感问题忽略不计。倘屏却情感,那么技术也罢制作也罢,玩弄玩弄也就罢了,奈何偏偏硬把庄子、老子拉上,大谈什么“知其白,守其黑”“虚实相生”,让他们陪你遭冷眼?莫要以为只要读点前辈的哲学文论,自己的创作就得了可以开天辟地独树一帜的灵丹妙药。其实当你从无知走向虚妄时,你哪里知道,虚妄比无知更加可怕。须知,对于画家而言技术确实重要,但通过学习练习并非难事。但如果认为将哲学运用在技术认识上便可成功,那是大错特错的。几趋完美的绘画技巧其实已经囊括了诸多的哲学认识,大肆强调虽有益于形式美却无济于融入的实质问题。而形式美技法如今并不匮乏,情感融入才最关乎创作的本质。情感的融入首先要有产生情感的动力和内容,而贴近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就是画家临案挥毫前具体情感内容的来源。情感的融入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具体的生活是激发画家创作的动力,也是画家表现的源泉,它是实实在在的。如果认为将一些哲学观点用来指挥技术,而不必贴近生活就可大展宏图的话,虽不必不走进虚妄世界,但至好仅可以成为画匠。即是说如果认为不与社会对接同样可以成功的话,则必将庸庸碌碌。翻开书画历史,你找不出一个脱离生活的优秀画家,找不出一个在虚妄里或桃花源里谋生的优秀画家。有没有脱离生活、在虚妄里谋生的画家?有,他们是画匠,他们不是靠临摹、复古,就是靠写生、玩弄笔墨技术,惟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的能力。
朋友,学问不是今天学明天用的,它需要一个积淀融会贯通的过程;学识重要的不仅在学,识有时更为重要。在绘画上将哲学思想巧妙的融入作品中,现而今博士“出身的”李德哲画家应该是体现得最佳者。他有一批没有虚妄的作品摆在那里,在他的作品中有的是哲学的思辩,哲学的思考,哲学的逻辑,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他遵循了艺术哲学表现的规律,奠定他成功的基础是现实的生活。如果说他掌握了融入的技巧,不如说他明白了哲学与艺术贯通的道。
北京艺术研究所 刘玉来 2013,12,27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