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功甫帖》研究报告之再研究(4)
2014-01-11
编辑 : 佚名
作者 : 雅昌艺术网
浏览次数 :
但是行文起首处书写苏轼全名,在苏轼的尺牍中找不到例证。一般为了表示谦恭之意,只写名轼不写姓。而且翻看《中国法书全集》中著录的十七件苏轼墨...
但是行文起首处书写“苏轼”全名,在苏轼的尺牍中找不到例证。一般为了表示谦恭之意,只写名“轼”不写姓。而且翻看《中国法书全集》中著录的十七件苏轼墨迹,仅有三件书写全名,并且前面都写明籍贯或者官职(见图12),如《行楷书吏部陈公诗跋页》中“眉阳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页》中“眉山苏轼”,及《楷书祭黄几道文卷》中“癸未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此外,苏轼在《行书题王诜诗帖页》中写了全名不加前缀,但是该帖是苏轼为王诜诗作的题跋,与《功甫帖》类的尺牍或拜别帖的性质不同。苏轼用了“谨奉别”三字,语气恭敬,若仍自称“苏轼”,不合礼数。

苏轼署款举例
另据史料记载,郭功甫元丰四年(1081)起任汀州通判,直到元丰七年(1084)被勒停官职(据《续资治通鉴長編》卷344元丰七年三月载,“前汀州通判、奉议郎郭祥正勒停。坐权漳州补僧道亨住持,不当受金,悔过还主,及违法差送接人,经赦也”)。
汀州通判的寄禄官阶原本是殿中丞,在北宋元丰官制改革之后才转为奉议郎,而改制发生在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五年(1082),所以郭功甫在元丰四年(1081)或元丰五年(1082)到元丰七年(1084)这段时间内才是奉议郎的身份(这段史料主要参考虞云国先生的博客)。
而苏轼元丰四年到六年都在湖北黄州,直到元丰七年迁河南汝州团练副使,在这期间,所有史料无以证明两人见过面。
《功甫帖》之争,现在也仅仅是打开了一个窗口,热望苏富比及各方专家有详尽研究文章问世,以解小子心中疑惑。
关键词 :
功甫帖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图文推荐
高清推荐
书画论坛热帖
国画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