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孙伯翔:延续传统推陈出新
2015-02-12
编辑 : 孙伯翔
作者 : 今晚经济周报
浏览次数 : 
我不太赞成创作的说法。也许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创作,但是就书法而言,说创作太冒进。年近八旬的孙伯翔精神矍铄、声音清朗,在采访伊始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凭空而来、前所未有...

孙伯翔

“我不太赞成‘创作’的说法。也许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创作’,但是就书法而言,说‘创作’太冒进。”年近八旬的孙伯翔精神矍铄、声音清朗,在采访伊始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凭空而来、前所未有叫‘创作’,前所有之的应该叫‘推陈出新’。 推陈是基础,想要推陈,起码你要先继承,想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也不容易,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出新。”

孙伯翔简介

孙伯翔,1934年11月生,天津市武清县人,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师承王学仲、孙其峰诸名家,曾习唐楷,后专师北魏石刻,兼涉隶、篆、行、草。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等。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国际书法展,中国新加坡第二次联展等。日本《现代临书大系》收录了其临碑之作,《中国书法》、《书法》均发表专论,评介其书法成就。作品收入《中日书法作品集》、《中新书法联展作品集》、《中国当代百家墨迹作品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约其任书法课讲师。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

在孙伯翔看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后人所谓的“推陈出新”必须要向前人取经,然后才是心有所思、笔有所触,也就是《书谱》中所说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伯翔习字至今,已有近七十载,他的成绩都是从扎扎实实的练习和真真切切的热爱中得来。作为书法界公认的北碑代表人物,孙伯翔的书法作品也被“粉丝”们尊称为“伯翔体”,其魏碑作品既保留了刀砍斧劈中的金石古意,又独具特色、碑帖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清凉温润的新境界。

虽然备受推崇,但是孙伯翔却始终保有一颗淡泊之心。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绘画、写字,常常被生活触动而对书法和汉字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我看(一个)字(的方法)像庖丁解牛,可以把一个字拆分成各种各样的零件,写字就是在拆分之后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我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我把每一个字都看得这样重要,才能兢兢业业地写到今天。”

孙伯翔关注时事,偶尔也看看电视。他特意提到了去年走红的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认为这个节目还有深挖下去的空间。“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小学生、中学生还没长大,能够及时学习文字的精髓。现在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提笔忘字、满纸白字,让我很失望。”孙伯翔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手写汉字的重要性。

在孙伯翔看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后人所谓的“推陈出新”必须要向前人取经,然后才是心有所思、笔有所触,也就是《书谱》中所说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伯翔习字至今,已有近七十载,他的成绩都是从扎扎实实的练习和真真切切的热爱中得来。作为书法界公认的北碑代表人物,孙伯翔的书法作品也被“粉丝”们尊称为“伯翔体”,其魏碑作品既保留了刀砍斧劈中的金石古意,又独具特色、碑帖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清凉温润的新境界。

虽然备受推崇,但是孙伯翔却始终保有一颗淡泊之心。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绘画、写字,常常被生活触动而对书法和汉字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我看(一个)字(的方法)像庖丁解牛,可以把一个字拆分成各种各样的零件,写字就是在拆分之后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我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我把每一个字都看得这样重要,才能兢兢业业地写到今天。”

孙伯翔关注时事,偶尔也看看电视。他特意提到了去年走红的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认为这个节目还有深挖下去的空间。“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小学生、中学生还没长大,能够及时学习文字的精髓。现在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提笔忘字、满纸白字,让我很失望。”孙伯翔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手写汉字的重要性。

融汇中西切忌本末倒置

中国书法虽然是传统艺术,但一直是开放、包容、发展、成长的,是在历史中不断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健康发展至今的艺术。现在很多书法家提倡融汇中西,希望在传统书法中融入西方技艺甚至西方式审美,由此“出新”、出奇。作为传统的守护者,孙伯翔对此强调:“所谓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中国艺术家心中)应该始终以东方艺术为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丰富中华文化,而不是玷污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变味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孙伯翔:延续传统推陈出新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