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孙伯翔:延续传统推陈出新(2)
2015-02-12
编辑 : 孙伯翔
作者 : 今晚经济周报
浏览次数 : 
孙伯翔精研魏碑数十载,不仅将金钩铁划的魏碑刻字转化到笔墨之间,还开创了孙氏魏碑书法的独特风骨;不仅破译、诠释、演绎、升华了北碑笔法,更让...

孙伯翔精研魏碑数十载,不仅将金钩铁划的魏碑刻字转化到笔墨之间,还开创了孙氏魏碑书法的独特风骨;不仅破译、诠释、演绎、升华了北碑笔法,更让这一湮没千余年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异彩。在他看来,魏碑就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愈发丰富的成果,是如何融汇外来文化的最优秀案例。他把魏碑的演变流程比喻为“外来文化嫁给了中华文化”,是“夷变夏,复归于夏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鲜卑族拓跋氏出身的统治者魏孝文帝,目睹部族从游牧草原到入主中原,意识到若想统治中原,必须附会于中原文化,故而恢复汉制,任用汉人为官,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拓跋氏为元氏,使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衍生出一种粗犷雄奇、刚强威武之状的字体,这就是魏碑。

清代中晚期,魏碑才在众多学者的提倡下重获文化界认可,可见传统文人对中华文化根本的坚持。现代社会虽然鼓励文化融合,但是中国文人也应该向先祖学习,保持住对传统的敬意,坚持住自己的立场,在融汇东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传统艺术发展壮大,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提炼精华、生发新意。

中国书法虽然是传统艺术,但一直是开放、包容、发展、成长的,是在历史中不断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健康发展至今的艺术。现在很多书法家提倡融汇中西,希望在传统书法中融入西方技艺甚至西方式审美,由此“出新”、出奇。作为传统的守护者,孙伯翔对此强调:“所谓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中国艺术家心中)应该始终以东方艺术为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丰富中华文化,而不是玷污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变味儿!”

孙伯翔精研魏碑数十载,不仅将金钩铁划的魏碑刻字转化到笔墨之间,还开创了孙氏魏碑书法的独特风骨;不仅破译、诠释、演绎、升华了北碑笔法,更让这一湮没千余年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异彩。在他看来,魏碑就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愈发丰富的成果,是如何融汇外来文化的最优秀案例。他把魏碑的演变流程比喻为“外来文化嫁给了中华文化”,是“夷变夏,复归于夏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鲜卑族拓跋氏出身的统治者魏孝文帝,目睹部族从游牧草原到入主中原,意识到若想统治中原,必须附会于中原文化,故而恢复汉制,任用汉人为官,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拓跋氏为元氏,使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衍生出一种粗犷雄奇、刚强威武之状的字体,这就是魏碑。

清代中晚期,魏碑才在众多学者的提倡下重获文化界认可,可见传统文人对中华文化根本的坚持。现代社会虽然鼓励文化融合,但是中国文人也应该向先祖学习,保持住对传统的敬意,坚持住自己的立场,在融汇东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传统艺术发展壮大,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提炼精华、生发新意。

追求艺术不应流于“表演”

孙伯翔对汉字的态度始终是严谨谦逊的,书法是寂寞之道,他尤其反感的就是花样百出的书法表演。“我看过某著名主持人主持的书法表演大会,请来的书法家如同‘气功大师’,摆好姿势,沾墨运气,花招层出不穷,观众掌声不停……”孙伯翔摇头叹息,这样的书法就迷失了本源,书法家应有的中正严肃、淡泊宁静的态度荡然无存,连笔下那一点点敬意也早已烟消云散了。

在孙伯翔看来,写字不一定要上升到艺术境界,能不能上升到艺术境界,取决于天分和努力,但是只要写字就要守规矩。“不要忘了手中的笔。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如果作家没有了手稿,大众不再书写汉字了,将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应该练好字,从小处讲,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自己的脸面。”

“写字首先要认准‘认真’二字,凡事都怕认真。一味复制古人的东西是错误的,反复推敲琢磨才是正确的。推敲的过程应该伴随着每一幅作品,和每一位书法爱好者相伴一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他们都说‘老孙头’有名,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有名。你把每一张作品都当成一项大工程来看,先认真构思,然后搭建支架,用笔墨在作品上设置矛盾,在书写的过程平衡矛盾,最后呈现的是自己负责任的、用心思的作品。每个作者都应该有挑起矛盾和平衡矛盾的能力,没有矛盾的,称不上艺术作品。”孙伯翔表示,在自己心中“字与天连、与地连、与阴阳连、与万物连”,是可以蕴含世间一切矛盾与生机的艺术形式。“人人都会说什么‘字内功’、‘字外功’,如果从柳体唐楷上找——你还没入门呢!写字和做人一样,要往源头上去发掘、收获、升华,千万不要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孙伯翔:延续传统推陈出新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