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徐悲鸿:为何对画马情有独钟?(2)
2014-02-13
编辑 : 王静
作者 : 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徐悲鸿不像古人那样热衷画鞍马,而是喜欢画野马,为的是表现野马的豪放不羁的气质,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1940年他在游历...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徐悲鸿不像古人那样热衷画鞍马,而是喜欢画野马,为的是表现野马的豪放不羁的气质,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1940年他在游历克什米尔时,见到当地的骏马格外兴奋,也就在这一年他创作了精品之作—— 《群马》。

画中没有马的奔腾之姿,那几匹背向的马仿佛听到了什么,正竖耳警觉地凝视着远方,表面是那样平静,但却蕴含着内在的动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线条表现出马匹坚硬的骨骼和挺劲的马腿,以生动的墨色表现出风中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更强化了那静中之动的魅力。

有趣的是,徐悲鸿在《九方皋》画面上黑色雌马,却例外地给马戴上了缰辔,有人问悲鸿这是为什么,悲鸿笑着答道:“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制。”

徐悲鸿曾在1940的一幅群马图上题款日:“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由此,在徐悲鸿的笔下,一匹匹骏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给人破纸而出的感觉。

其实,这份万马犹酣的艺术追求,也投射了徐悲鸿崇尚自由,不断创新的心理呼唤。

以画马来激励国人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徐悲鸿不断在画马中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情思。他曾在画马题诗中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等词句,以激励国人不畏强暴,大胆抗击日寇的侵略。在这里,徐悲鸿追求的境界可谓是“鸿雁悲鸣,骏马悲嘶”。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曾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下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救济难民。抗战时期,徐悲鸿曾住在重庆沙坪坝,那里有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办一个“正风出版社”,找到徐悲鸿求助。徐悲鸿提出只要找一些知名教授担任编委,他就画马筹钱。陈汝言组织好编委再来见徐悲鸿,他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给陈汝言,并说:“这是我卖的两匹‘马’的价钱。”徐悲鸿赠“马”办书店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徐悲鸿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又题画马诗云:“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他借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印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徐悲鸿的名言是:“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

 

关键词 : 
徐悲鸿  画马  情有独钟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