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冠天下 240cm×110cm 丁 杰
这种对“笔笔清疏”用笔的强化,更使丁杰的另一部分山水出现有如明清木版插图及《芥子园画谱》中山水那样笔笔清晰肯定的焦墨式用笔。在有如《山静水深幽》及《乐情在水》一类作品中,丁杰直接施以焦墨之短线或墨点,舍去全部的墨法及中间层次的墨色,纯以用笔之疏密虚实、提按顿挫、力度、节奏与旋律而为之。既注意笔之意味,又不放弃造化与境界的塑造,此又为学黄而不似黄,以深入中国艺术之堂奥为要。丁杰以此种观点去作画,甚至创出一种既有焦墨,亦有淡墨,但仍舍弃墨法而全以笔法为之的独特中国画笔墨类型。例如他的《山村变新貌》 《风雪无边》 。丁杰在笔墨表现上的类型还很多。例如有以笔为勾勒造型之手段,以重墨渲染而注意留白,以黑白强烈对比为特点(如《借问老翁何处去》 ) ;又有以湿墨为主,趁湿勾线打点,点线在清晰朦胧间所谓“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石涛)之画法,如《山深云满屋》者;有以重墨写意之笔意勾勒,竟出之以青绿之重设色者,亦让人颇觉意外……
万水千山总是情 240cm×110cm 丁 杰
或许因于对纯用笔之节奏韵律的兴趣,丁杰对山水中之节奏与旋律感的表现,构成他的山水画的又一大类型。例如丁杰或有感于如石林或张家界一类自然山水之奇观,而取符号重复排列之节奏。在《黑白石魂》中,丁杰以放射状箭镞般的石头构成一种向四方扩散放射的强悍张力。在《暮色》中,波浪般翻滚起伏的山势,又让人想到山似海海似山的中国山水“排山倒海”的气势与力量。或许,丁杰的《大地的旋律》是他的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如《大地的旋律之一》的梯田,既从现实中来,保留了自然中烟云明灭里成百上千梯田韵律给人的视觉震撼,又以其丰富的笔墨变化和田园诗般的意境打动人心。当然,我也注意到,即使在这种对形式的追求中,丁杰在黄宾虹处体悟到的笔墨精神,仍以其厚重的墨韵与清疏的笔线点子在此类画作中一以贯之。
值得指出的是,丁杰除了画山水外,他还画树画竹。他画竹竹干敦厚圆实,竹叶朴拙厚重,与常规画竹亦不相似。他以秋树入画,淡墨勾干,浓点打苔,赭墨点叶,叶子点得随意潇洒,似梅似花,颇具别趣……
水墨梯田之二 240cm×55cm 丁 杰
如上所析,丁杰画路的确很多,技法风格乃至题材皆多种多样。这是丁杰异于今天大多数画家甚至大多数有着统一定型风格的名家之处。尽管丁杰多种画路尚在发展变化之中,但这种真诚对待自己不断变幻之感受的作画方式,无疑是真正的艺术的态度。在中国古代画史上,技法变幻无穷且面目风格最多的画家数石涛。石涛年轻时有一句话十分著名,即“我自用我法” 。这位同样说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画家,在晚年说过一段更深刻的更富艺术哲理的反省意味的话:“吾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 ……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而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为我法,吾不知古人之法是何法,而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不一。 ”所谓时过境迁,景随心动。如果艺术就是表达艺术家的心境与感悟,那么,人可以有一生不变的心境么?否则,真该意动情生,情生力举而成变化无穷之制度文章了。南梁刘勰著《文心雕龙》有《通变》专论,上有“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句,亦石涛上述之意。由此观之,丁杰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不是很耐人寻味的么?
(林 木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