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人物观察>
 
全部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 ──丁杰的中国画艺术
2014-03-12
编辑 : 林木
作者 : 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待在一处,那他的画大多仅有一种风貌,即使多学几家,多几种技法,意味也难有太多的变化。当然,如果一个画家才气有限,好不容易弄出一种还有些特点的画法...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待在一处,那他的画大多仅有一种风貌,即使多学几家,多几种技法,意味也难有太多的变化。当然,如果一个画家才气有限,好不容易弄出一种还有些特点的画法,守一辈子舍不得丢,在今天也十分普遍。但一个画家如果修养丰富,见多识广,走的地方多,接触的人多,见到的绘画类型多,感受也多,他的画要是还只有一种类型,一种模式,那反而会让人觉得诧异。我在读丁杰先生画的时候,就是这种感受。丁杰先生在中国美协工作,全国的名画家经常见面,加之组织展览,在诸名家那里,在各类型展览上见到的技法风格类型亦多而又多。由于工作的关系,国际国内到处走,见到的各地的风物景致,得到的来自不同现实的独特感受也极多,所以如丁杰这种画家,也只有一两种技法一种统一的风格,那多半不太真诚也不太真实。

春天的约会 240cm×110cm  丁 杰

其实这是我读丁杰的画后,才产生的上述想法。丁杰的中国画,风格面目真的很多,让人颇为诧异。一般画家能有一种成熟的堪称风格的面目已算不错,哪还能有几种风格?但丁杰的中国画创作中常常能看到多种风格并置,甚至多种题材共存。这种在中国画界不多的现象,引起我对丁杰绘画的思考。

丁杰科班出身。他曾在南师大学国画,这所前身为“中央大学”且由徐悲鸿主持艺术系,后又为傅抱石在国画系任教的南京师范大学,给了丁杰中国画传统的深厚素养。丁杰又曾在中央美院学过国画。南北两所著名院校,给丁杰中国画打下坚实的基础。难怪看到丁杰的水墨山水时,那娴熟的笔墨,潇洒的用笔,丰厚而灵动的用墨,章法上虚实疏密之信手拈来,及整幅水墨氤氲雅致的气韵,都让人顿生平和闲静雅逸超迈之气。仅凭这种水墨高雅之风,丁杰的中国画已可自具一格立足画坛了。

祥云追月 240cm×110cm  丁 杰

但我接着又发现丁杰似乎对自己颇为成熟的以笔墨讲究为主的水墨山水也并未固守一格。他学黄宾虹却并非像黄宾虹,亦不像其他学黄者那样在积墨上下功夫弄得彼此大同小异。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画界流行学黄宾虹,弄得天下山水一片黑。其家家宾虹之势,大有清初学元人黄公望那种“家家子久,人人大痴”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的情势。但丁杰学黄宾虹学得很聪明。他没有直接去模仿黄宾虹点子相积积墨深厚的特点,而是在多种浓淡墨点层层叠积之中,强化点子,尤其是最后几遍浓墨点子的用笔清晰肯定。这样,丁杰的山水既有墨色的丰富与深厚,更有用笔的潇洒与灵动。他强化了黄宾虹“笔笔清疏” (黄宾虹自称从小受到的教导,是其笔墨的要害)之笔势与力度,割爱放弃了黄宾虹点子积墨过分熟悉的苍茫与浑朴。丁杰取斋名为“梦笔斋” ,其艺术指向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丁杰学黄而不像黄,习其“笔墨精神”之精髓,而扬弃其笔墨形态之模仿。这可从其《白云风散尽》 《山静不知云出没》 《山高云抱石》等作品中看到这种倾向。

关键词 : 
丁杰  国画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