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那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2015-08-10
编辑 : 雅维
作者 : 朱培尔
浏览次数 : 
编者按 由《中国书法》主办或承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坛是颇具活力与影响力、具有竞争意识与创新探索精神的展览之一。尤其是第六届中青...

 编者按

  由《中国书法》主办或承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坛是颇具活力与影响力、具有竞争意识与创新探索精神的展览之一。尤其是第六届中青展,在筹备、征稿,特别是在评审方法上的新尝试,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尤其是对当代艺术展览的评审,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本期特转载一九九五年七月《书法报》全国六届中青展特约评论员朱培尔先生《继承 创造 探索 发展——『六届中青展』筹备、征稿与评审改革的意义》一文,以期引起读者对展览意义的思考。
 



 一九九五年六月六日至十四日,引人注目的全国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的初评与终审工作,在辽宁顺利结束。
 
  当代中国书法的历史,一定会以浓重的笔墨,记录下这充满活力与探索精神的日子。并且,当展览在金秋十月的北京隆重推出以后,事实也必将证明,这次展览在筹备、征稿,特别是在评审方法上的种种新的尝试,对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的推动作用与影响力量。
 
  自一九八六年二届中青展以来,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作为当今书坛最具活力与影响力、最具竞争意识与创新探索精神的展览,几乎历届都有令书坛瞩目并引起文化界普遍关注的成果与现象出现。例如,二届中青展所推出当代中青年书法篆刻精英,大多已成为当今书坛不可或缺的组织者、理论家或创作中坚;三届中青展,则以它在体现向传统回归并最终形成『手札书风』方面的归纳性展示,而成为『十年书法热』由表面的繁华与骚动走向沉静与深入的一个转折点;至于第五届中青展中出现并引起书法篆刻界激烈争论与讨论的『广西现象』,也正随着时间的推延逐步显示出一系列积极的意义—对正在艰难地向现代转型的传统书法形态潜在然而却是巨大的冲击与推动,它对于当代书法篆刻创作本真的探索与实践等,意义不可低估!
 
  中青展,正是以它一系列积极的举动与成果,奠定了它在当代中国书法篆刻史上的地位。它在当今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中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特别是当今各种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在展览观念、评委构成、评审方法以及征稿方式上的逐步定型与老化,它们所具有的影响力量与必须的权威性质,已经或正在受到近年来逐步增多的诸如个展、联展和有特色单项书法或篆刻展览的挑战。它们在反映时代、反映正在走向多元与深刻的书法篆刻艺术方面,也开始呈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中青展当然也莫能例外,尽管它的决策者、组织者乃至于参与者对此早已有所觉察,并曾在一定范围内作了种种有益的改进与调整,却也免不了类似于四届中青展及其评审中出现的种种遗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六届中青展的组织与决策者们,在开放的年代并在开放的企业集团的资助下,在广大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与爱好者的倡议与支持下,开始了行动上更为开放、思想上更加解放的筹备、征稿与评审工作。作为六届中青展筹备、征稿与评审工作自始至终的目击者之一,对这次展览上述过程的特点分析与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估价,理应较常人更早一步、更为深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届中青展即将展出的作品,从整体上讲,它们在风格与形式之间的距离,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包容量方面,较之既往历届中青展及同类书法篆刻展览中的作品,有大幅度的增加。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理直气壮并有原则地吸收了『现代派』书法篆刻作品参展,并把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列为本届展览中的一等奖;二是在鼓励探索与创新,表扬书法篆刻艺术主体精神方面,有了全新的进展。就前者而言,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扩展与延伸,以及随之而来的在书法篆刻艺术审美与观念上的改变与多元,乃至于传统书法的基本存在形态在现时环境下所不可避免的(如在现代构成与视觉形态方面)种种不足,决定了书法篆刻在当代必将有也应该有新的、与传统有所不同的生存状态出现,而『现代派』书法篆刻作品,尽管还很肤浅与幼稚,也不可能成为今后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中的主流,但它们中的佼佼者,至少在体现忘我的探索精神,在现代视觉形态与构成最新成果的应用与借鉴方面,有它存在的价值与独特的意义。正如有评委所说的那样,我们对这样的作者与作品,要用『花千金买千里马骨头』的行动,来换取并呼唤真正的、能够代表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千里马』的涌现。就后者来说,不少以前参加过中青展或在展览中获过奖的老作者,尽管他们这次送展的作品中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陷,但只要他们在新的作品中,体现出在『创造中继承、在探索中发展』这样一种不计一时名利得失的『大无畏』精神,也使得他们成为本届展览入选甚至获奖作者中的一员。
 

  比较而言,本届展览入选或获奖作品中的篆刻与篆隶作品,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来稿数量较少与质量上的相对较差,而专长于篆刻或篆隶书法的评委们对篆刻与篆隶作品的失望与不满,又导致了它们在入选特别是在获奖比例上的失调,甚至导致上述类型的获奖作品较某些入选作品差的遗憾。如篆刻,在仅有的几件获奖或获奖提名作品中,竟有一半以上是由非专长于篆刻的评委所推荐的。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种书体来稿量有限及质量相对较差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某种倾斜的调控手段,以便使它们跟上整体的发展。任何由此而引起的忽视与轻视,只会导致某种艺术形式在书法艺术中地位的削弱与不正常的发展。
 

    其次,是六届中青展评委的调整与更新。中青展从它开始诞生起,就定下了『由中青年办中青年的事』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原则,评委超过五十五周岁,一律自动退出。并且,本着中青展必须代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发展最新成果这样一个特点,也使得中青展有必要每届更新,调整甚至于淘汰某些艺术观念与书法创作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或缺少应有的进取心与责任感的评委。事实证明,六届中青展聘请的绝大多数评委在『公正、民主、认真、透明』方针的执行中,为今后类似展览的评审,做出了表率。
 
 第三,是评审方法上的革命性改进。显然,这种改进,是增加并保持中青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之一,因为对一个展览来说,作者及评委在审美观念上的优劣,价值取向上的高低变异,他们对书法篆刻艺术本质与表现技巧的把握与掌握,以及对某一具体作品中潜在美学价值与深刻内涵的发现与发掘等,均必须依靠作者们相互间的竞争与评委们的评选这两个环节来实现,而这两个环节的连接,靠的正是某一特定的、合乎艺术发展规律的评审方法。因此,在来稿整体艺术水准与评委确定的基础上,一个展览的评审方法及其操作实施得当与否,将决定这个展览的命运,决定它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实际上,自二届中青展以来的历届中青展的评审,在方法上都有所变异与改进,但由于这些改进与变异,往往只是一些无关大节或不着边际的微调,或者虽有意义却又在实施过程中被异化为对某些局部细节问题(如专找错别字并以此为根据不加分析地处以『极刑』等等)的纠缠等,因而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与中青展『鼓励创造与探索』这一一贯原则相违背的事情。鉴于此,六届中青展的决策者们,根据上下各方面的建议与意见并综合自身有别于其他展览的特点,首先作出了加强初评工作的决策。组成了由评委会正、副主任及书印兼长评委组成的七人初评小组,他们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使每一件来稿,均有与七位评委同时见面的机会(详见有关报道),从而避免了以前不重视初评工作所出现的不应有的偏差与疏忽。
 
  在随后进行的终评与获奖等级的审核上,六届中青展更是作了重大的改革(详见六届中青展评审工作条例之二、三),它取消了原先常用的貌似公正民主,实则缺少应有透明度与责任者的以无记名投票的票数多寡而定作品是否入选与获奖的评审方法(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无法真正实施的,并且它所得出的结果又往往会走向展览宗旨与评委愿望的反面),而是由参加终评的每一位评委,独立决定入选与获奖作品的推荐名单,再由评委会正、副主任们在获奖提名作品的范围内作等级定夺并交整个评委会作最后的审核。显然,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与充满活力思想的引入,使得六届中青展的评审工作,有可能成为真正科学的(即合乎艺术规律的),而不是看似科学实质却十分机械、责任不清的被动操作。结果表明,这次评审方法的改革,既有利于评委个人鉴赏能力的发挥与责任心、公正心的表现,也有利于探索性或有新意作品的面世,克服了以前不少艺术价值平平的『中性』作品占展览获奖作品主导地位的缺陷。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这种评审方法,把先前『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评委,推向了前台,使他们的艺术观念、审美能力以及作为全国性评委所必须的品德,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广大书法篆刻家与爱好者的眼前,从而受到应有的监督并承担起他们为发展书法、篆刻艺术所应负的责任。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没有经验可寻的全新尝试,这样的方法如果不加改进与完善而重复为之,可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因为有些『聪明』的作者,对这样的评审方法肯定会想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极少数评委能否经受得起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考验,当是今后中青展组委会必须考虑与预防的。就本届而言,评委名单的最后确定推迟到评选前夕,其目的与出发点想来亦在于斯。另外,在仅56件获奖提名作品中,确定一、二、三等奖奖次,无形中也束缚了评委会正、副主任们的手脚与余地。因为评委之中,既有眼明手快的,也有慢条斯理细加斟酌的,客观上也造成了某些评委的B类入选作品较另外一些评委的A类(即获奖提名)作品艺术水准要高的现象,正如在评审后的座谈会有评委预言的那样,当展览正式展出以后,可能B类作品的整体效果,并不见得比某些A类作品要差。
 

  值得一提的是,六届中青展的筹备工作是非常充分的。赞助单位、承办单位的工作也非常认真与仔细(详见有关报道)。特别是评委会二位副主任王镛与王澄之间有关六届中青展的通信的公开发表等,为这次展览征稿的成功与评审的顺利进行,作了非常有益的舆论先导。而组委会聘请各大书法篆刻专业报刊的记者作监督的举措,也是没有先例的。因为一个展览的初、终审工作,需要透明,更需要舆论的严格监督与及时的信息报道。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意义上的改革,都是要冒风险的。而改革的力度越大,冒的风险也越大,可能取得的成果及其产生的意义当然也越大。本着在『创造中继承,在发展中探索』宗旨所进行的六届中青展的筹备、征稿、评审工作虽然顺利与圆满地结束了,但到此只完成了任务—为发展中国书法篆刻事业所作的革命性试验的一半。因为所有入选与获奖作品,尚未公开展出与结集出版。当它今年秋天在北京隆重推出以后,其成果与不足,都将接受来自于书法篆刻界乃至于文化界方方面面的检验与批评。下一步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围绕六届中青展各环节的工作与展出的作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与评论,从而把书法篆刻事业,把代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活力与希望的中青展,办得更好!
 


  我们需要的批评,是真正的艺术批评,是有利于我们书法篆刻界发展与团结的批评,是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与行之有效措施的负责任的批评。因为在新时期书法篆刻的发展过程中,对不少新生事物不理解者有之,把谩骂甚至诬陷当作批评者也有之,对此我们必须提防并加注意。
 
  另外,在涉及『人』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慎重,因为我们中青展在筹备与评审、结集出版与展出时的公开与透明,其着重点,始终在于艺术作品与所采取的方法本身。总之,只有实事求是的艺术批评,才能对广大书法篆刻家与爱好者的创作与欣赏起到积极的作用,才能使今后中青展的组织与评审方法,以及评委自身的工作,做得更好。
 
  批评家形象的树立,在于他能否对客观的存在作冷静与清醒的审视思考,从而使批评成为自己心灵与精神的真实写照。显然,这样的批评将是得到绝大多数书法篆刻家与爱好者共鸣的真正批评,而决不会成为为某一个或几个人喝釆甚至利用的鲁莽行动!
 
 
  我们还要鼓励反批评。只有批评没有反批评,就谈不上真正艺术批评的出现。就展览的各个环节及展出的作品而言,如果说批评可能在专业评论家与广大书法篆刻作者和欣赏者中间产生的话,则开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反批评,似乎应该是展览组织、评审工作者与展览参与者们的应尽职责,对那些没有道理或不恰当、不正确的批评意见,采取视而不见以示大度的态度是错误的,是不利于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的。当然,作为反批评,不应该是意气用事、缺少耐心的简单驳斥,而是要以我们现有的认识水平,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错误的批评意见,进行有理有节然而又是坚决的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展览及其作品,如果能够引发真正书法批评的展开与深入的话,它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我们的时代,呼唤着书法篆刻新人的不断涌现;我们的生活,需要更多、更好、更新、更有生命活力的书法篆刻艺术品的产生。
关键词 : 
第六届  中青年  书法篆刻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