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艺术品鉴>
 
全部
 
揭秘清末潘祖荫的鉴藏艺事(4)
2014-01-14
编辑 : 吕友者
作者 : 《东方收藏》杂志
浏览次数 : 
三、鉴定与藏品去向 潘祖荫的眼光之厉害,在收藏界是有名的,文物是否真品或有无价值,值不值得去收藏,他一眼就能看出眉目,怪不得人们叫他潘神...

三、鉴定与藏品去向

潘祖荫的眼光之厉害,在收藏界是有名的,文物是否真品或有无价值,值不值得去收藏,他一眼就能看出眉目,怪不得人们叫他“潘神眼”。可见他鉴赏能力的高超。当时朝廷内众太监凡得古玩,必请潘祖荫鉴别。因此,连孝钦皇后也曾说“潘祖荫所鉴定者固无甚大谬也。”

潘氏考据的功夫很深厚。有一次他新得一青铜鼎,考其款识,乃“鲁眉寿鼎”。特为此撰写了一篇文章叫“眉寿鼎图说”,还宴清同乡考生,并将文章赠赴宴的人雅正。等应试举子考二场时,诗经题目即是“眉寿保鲁”,凡是得图说的考生恍然大悟,答题时自然是洋洋洒洒,下笔如神。等金榜揭示后,结果考中的八人,有七名是有幸与潘大考官一起推杯换盏的人,可见晚清科举考题难度也是非常高。但从另一角度看,足见潘祖荫对金石器的鉴定的精通。

事实上,金石学者搜集收藏青铜器,一般侧重对器上款识和铭文的考证,通过对字的形状变化、文字结构及内容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鉴定,来判断该器的价值。潘祖荫之所以能慧眼识真,收藏到像上文中提到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是源于他鉴定水平的深厚和渊博的学识。经潘祖荫考证,方知铭文记述周王赏赐克以大虽土地及昆妾等奴隶,是研究四周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有件小克鼎。上面刻有铭文72个字,潘氏通过研究,大意为:周孝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这些都被潘氏发现并鉴定出来,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于是便立即收购了过来。

潘祖荫去世后,直隶总督端方曾托李诚甫向潘家探询想收藏潘家的孟鼎和克鼎,被祖荫弟断然拒绝。他的大部分的文物珍品,都由潘祖年运回苏州,庋藏在南石子街旧宅内。1937年抗战爆发前,南石子街潘宅仍有藏品数百件之多。当年朝中向潘大人索要两鼎铭文拓本的人络绎不绝,然因原件拓本寥寥无几,仅有少数至亲好友才得如愿以偿。

然他的藏书在咸丰年间丧失殆尽。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跋》中说:“咸丰庚申三月,荫所藏书存申衙前汪氏义庄,书四十籍既失;八月中,澄怀园之所藏亦尽,于是荫之书荡然矣。”可见他的书也流失了不少。

叶昌炽在潘氏的藏书的整理、保管方面保护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潘祖荫卒于北京后,其藏书由家眷携归南下,叶昌炽说:“残编啮翰,流落毫芒,人皆奉为至宝。”其后,一部分藏书流入书肆,一部分藏书由其弟潘祖年保管。

然而,潘氏最大的缺憾是家族人口凋零;所以他的弟弟潘祖年就把两个儿子过继给潘祖荫,但也相继早夭,家中无人继承香火。光绪十六年(1890)潘祖荫病死于北京, 6年后,他的夫人也在北京去世了。由于二人终生未育子嗣,潘祖荫所有的遗产就由比他小了整整40岁的弟弟潘祖年全权处理。 当潘祖年得知嫂子去世,从千里之外的苏州赶到北京奔丧,时间已经过了一月有余。就在这段时间,滂喜斋和攀古楼中已有大量藏品被盗。

为了避免情况的再次发生,其弟潘祖年决定秘密赴京将其兄收藏文物押运回故乡,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潘祖年对“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家规把持极严,甚至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世人皆传“潘家有宝”,却无人能一睹真容。潘祖荫的故交王懿荣、吴大澂等人,对潘家藏品其实非常熟悉。但是到了潘祖年这里,哪怕仅仅是借金文拓本一阅,也不能如愿。

抗战期间,此时潘祖年作古,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承厚、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的一间不引人注目、久无居住的堂屋。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终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极其秘密。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日寇侵占苏州的第二天,就派出日军冲进潘宅搜查宝鼎,前后竟达七次之多。强盗挖地三尺均无所见,只得败兴而去,大克鼎与大盂鼎躲过了这场浩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抗战胜利后,潘家的文物还是流散了许多。这些文物有的流落到国外,成为海外博物馆的陈列品,或者是拍卖行的拍品。

1951年,苏州潘达于女士致函政府,将家藏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国家。至1957年,大盂鼎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而大克鼎目前存放在上海博物院,都是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之后,他陆续将潘家世代收藏的大量文物捐献国家,其中包括元明清三代字画不下几百件,其中有沈石田、文衡山真迹卷轴等。至此,潘祖荫的藏品终于有个好的归宿。

通过以上的叙述,还原了一段潘祖荫的收藏逸事。同时我们也发现,潘祖荫收藏的大量青铜器和珍本古书,并不像古董商贩那样,用来投资的商业目的。而是出于一个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痴狂,体现了个人的收藏旨趣。这对我们今天的浮燥的收藏家们,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和启迪。

 

关键词 : 
潘祖荫  鉴藏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