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以西方眼 观中国画(2)
2014-02-22
编辑 : 江楠
作者 : 新京报
浏览次数 : 
50年代 进入中国画研究 1926年,高居翰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50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方语言学系本科学位。其时由于战时需要,他选择学习日...

50年代 进入中国画研究

1926年,高居翰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50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方语言学系本科学位。其时由于战时需要,他选择学习日本,准备当一名战地翻译,后来时局发展改变了他的职业选择,但在日本服兵役的经历和日文的修习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

后来高居翰师从中国艺术史学家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彼时中国画研究在美国还处于边缘的位置。但美国人收藏中国画的黄金时代正在慢慢兴起,美国普吉海湾大学艺术系教授洪再新便如此描绘1945年之后美国的艺术市场:“不仅现代派艺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而且中国绘画也再次涌入国际市场,极大地丰富了各大博物馆的相关收藏,并为各主要大学开中国绘画的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源。”

高居翰也曾撰文描绘其时的历史背景:从50年代开始,在美国,主要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开始成形,在日本各个收藏的出版工作也有所改进,并对前去日本的学者公开,更为重要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首次向学者开放,“1959年,我同一位摄影师前来远东,选择、拍摄此书图片。在台中的几个月,我获得了极大特权,在王季迁先生和李霖灿先生的陪同下,习阅了故宫的收藏。”

于是,从欧美、日本入手,再借道中国台湾,高居翰以此建立起其关于中国绘画的图像库,步入了中国画研究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70年代 他的研究视角让中国学界大开眼界

由于冷战的原因,高居翰直到70年代才和中国大陆有直接交往。1973年,高居翰随美国艺术史学家组成的考古团队访问中国,1977年他又作为研究中国古画代表团主席来到中国。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聂崇正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高居翰的情形,“应该是在80年代,那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个胖胖的老头,当时他在美国学界研究中国艺术已经有些地位,但我们因为被‘文革’耽误,属于无名之辈,等于要仰望人家。”

也正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到上世纪80年代中的十年,高居翰进入了第一个学术巅峰。在这一时期,他于完成元代和明清前后期三部著作的基础上,对整个17世纪的中国画史进入了深入考察。其根据在哈佛诺顿诗学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划时代著作《气撼山河——17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便于1982年出版,并荣获该年度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的最佳著作奖。

而高居翰的学术观点也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并得以传播。“他是第一批被中国人阅读的海外中国美术史学家,其时传播最厉害的阵地是范景中老师编的《美术译丛》,然后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叶开始洪再新教授编了一本《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其中高居翰的学术文章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校长高士明说,“高居翰的观点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和震撼,因为当时中国的美术史界并不习惯那样去解读美术史,那是一种非常不同的传统。”

高居翰所抱持的是一种“风格即观念”的假说,“当画家有意识选择风格时,这选择就别具他意,其中有附属于风格的各种特殊价值,这些价值属于地位、社会身份甚至思想或政治的制约,风格于是暗含了超越艺术限制之外的东西……一旦达到这样的情形,绘画史就在一些重要的层面上开始近似于思想史、社会史和政治史,许多命题也就开始相互衔接。风格成了观念。”

此外,高居翰极其重视“视觉命题”。中国史学界往往对文献记载的内容更为敏感,但高居翰同样重视视觉材料。在《气撼山河——17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中,他便用一章的篇幅探讨明代画家张宏的绘画,通过比较张宏作品与同时代西方的版画,他提出一个猜想,即张宏很可能接触过欧洲绘画,并进行了模仿。这样有想象力的假说,让不少中国学者闻之咋舌。不过洪再新在一篇文章中认为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高居翰在其中涉及了两个问题,“一是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画坛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二是证明这个问题凭什么材料最可信:语词还是图像?”

尽管有所争议,但高居翰的观点还是开启了一批年轻人的视野。“我90年代到中国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对高居翰先生就很仰慕,他的著作都是我们的必读书”,高士明回忆。他第一次见到高居翰则是199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的第一届潘天寿讲座。高居翰作为潘天寿讲座的首任教授,在杭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座。

讲座盛况空前,为了维持秩序,组织者提前发了听课证,以免过分拥挤,现场居然发现有学生为了进入现场做了假的听课证。又因为听众过多,主办方不得不将讲座设为前后两场,一场讲座高居翰讲两次,幻灯片打两遍,然后分别提问与答辩。“当时他讲的题目是《抒情的漫游——中国和日本的诗意画》,一系列三讲,讲了杭州南宋的诗意画、晚明苏州的诗意画和日本江户时代的诗意画,非常精彩,他展开问题的方式,和研究中国画的视角让我和同学大开眼界。”高士明说。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以西方眼 观中国画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