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人物观察>
 
全部
 
气结殷周雪 天成铁石身:潘天寿书法艺术精神的凝定及当代意义(2)
2014-07-30
编辑 : 雅澜
作者 : 林邦德
浏览次数 : 
潘天寿在《画谈随笔》中谈到: 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之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艺术表现。不然,何尝有艺术。又云: 艺术品为作者...

      潘天寿在《画谈随笔》中谈到: “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之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艺术表现。不然,何尝有艺术。”又云: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的贡献。”“这些作品上的精神气格,艺术境界,是由高尚情操来表现的,这方面也是需要培养的。”“好的画,好的诗,好的字,一看就能使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一层,要注意内心、胸襟的培养”川60以书画笔墨表现自己的精神气格,这是潘天寿毕生的追求。 潘天寿50岁以后,画上题款多为“雷婆头峰寿者”,这与他早年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雷婆头峰的故事在潘天寿家乡宁海冠庄一带可谓家喻户晓。传说,从前,冠庄村有9龙潭有9龙作怪,年年洪水泛滥,吞噬田禾,苦害冠庄一带村民。夭庭雷婆闻之,下凡怒镇9龙,从此冠庄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玉帝恼怒雷婆私下人间,招惹是非,令速返回,雷婆不忍抛却苦难百姓,拒绝归庭。玉帝乃命托塔天王于雷婆头上压一石塔,使永作山村野婆,遂成山顶一峰。民感其德,称之为雷婆头峰。雷婆头峰在宁海县地图上无法找到其踪,在冠庄附近的群山中亦算不上高峰。但潘天寿视其为故乡山川的代表,定有情缘所在。浙东自古多刚烈之士,宁海人尤其崇尚骨气。家乡先贤一一明代大儒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不畏篡夺皇位的朱棣之淫逼,以死相争,毅然拒绝起草诏书,结果株连十族,人顷刻间死于非命的故事,潘天寿从小耳熟能详,而且,他在家乡入学的高等小学堂即以纪念方孝孺(方正学)命名的正学小学。现存宁海柔石故居的遗物中,有帧方孝孺画像,背面“永远保存”的字样即为潘天寿所题。
潘天寿曾经借五四运动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爱等于对民族的爱的理念。他认为之所以五四运动能深入人心,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对卖国二十一条的恨和对欺侮我们中国人的洋鬼子的恨;二是对生我的本乡本土的爱,对亲人朋友的爱,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爱,对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的爱。他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往野地里跑,对着山,看半天,对着水,看半天。眼睛在看,心里在想,想那些山和水有关系的事情。其实,都是人的事情……我倒是和山水交上了朋友,和花草树木交上了朋友,有时一人自言自语,人家说,你是在和石头说话吧,我说,石头就是我自己呀!”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两方常用印章“强其骨”和“一味霸悍”所透射出的高风傲骨以及对艺术的执着和自信。然而,令潘天寿做梦也不曾想到的是,1969年初,他最后一次回如此热爱和眷恋的家乡,竟然是以“反动学术权威”和“文化特务”等罪名押回批斗的,精神和肉体双重的摧残也没使两鬓苍苍、古稀高龄的他倒下。在返回杭城的途中,他在拣到的一张香烟纸背面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莫嫌牢笼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这铮铮作响的字,成为了支持他继续活下去的力量。回到杭州后,他竟然毫无隐瞒地把这首诗写在了他的“思想汇报”里。潘天寿尤喜画山石,曾把自己比喻一块木头。他解释道:“木头给人的感觉是耿直,不与一般人同流合污,其实木头不过是结实一些而已,由于作者思想耿直朴厚,就容易去选择适合自己脾气、观念的木头。”
 
      卢忻在《潘天寿的最后岁月》中写到:潘天寿先生和其他画家在文革中被游斗时,造反派有时还戏弄他们,让他们自报家门,自诉罪状。有一次,潘天寿先生说:“我,牛鬼蛇神潘天寿。”造反派接着追问他什么罪状,他呆了半天,说道: “我画画创新不好。”这并非潘天寿先生回击造反派戏弄的嘲讽,而恰恰是他的真话。潘天寿视书画艺术的创新为其之“天职”,而他又认为其既定目标还未达成,这确实是“有罪”的,其实,这是“爱之深,责之也深”。
 
      具备如此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潘天寿,却时常告诫后学要正确处理好推陈出新的问题:“倘摒弃传统,空想人人作盘古皇,独开天地,恐吾辈至今,仍生活在茹毛饮血之原始时代矣。”“新旧二字,为相对独立之名词,无旧,则新无从出,故推陈即以出新为目的。”由此可见,他要抛弃的是一些陈式化的传统表现方法,而他所尊重并反重强调的则是传统审美标准,前者是因时因地因人的,随着时代的变更可以变更,后者则浸润了民族的精神,是伴随着艺术本身相始终的。
 
      潘天寿牢牢把握后者,这是他创新的固本强基之术。他同时也义无反顾地摒弃了前者,这又成全了他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因此,潘天寿敢于以霸悍之气反“二王”的正统,敢于以侧锋见锐反中锋的正统。“潘夭寿在书法上承黄道周、倪元璐,但又避免了翻版古人之嫌,他的用笔以侧代中,结构空间的驰骋开拓,甚至章法、神采、格调、气韵都是唯一而独特的‘这一个’,却又都是中国书法范畴内的‘一个’。 潘天寿在论画中提到:“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中国人从事西画,如一意摹拟西人,无点滴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是一洋奴隶。”I 1132潘天寿不愧为创新大师,‘他在笨子孙和洋奴隶之间极易失足的夹缝里,终于凭借自己的出众才智与卓识远见,走出了一条中国书画推陈出新的光明大道。”
 
      当今是一个消费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越来越功利化、效率化、拜金化,文化艺术也越来越快餐化、感官化,艺术几乎成为了作秀,精神几乎成为了多余。书法倘若不能坚守住“人文精神”,则完全有可能被消费化、浅薄化、庸俗化的文化浪潮所淹没。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天寿的书法也将成为传统,成为历史,但他的艺术精神必将超越艺术形式本身而放射出永恒的力量。
 
 
注释:
潘公凯主编.潘天寿谈艺录 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卢忻选编.潘天寿研究 沙孟海.潘天寿书法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
社,1989
[3]卢忻选编.潘天寿研究 林虹.旧题新解:历史·环境与个性·风格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4]陈振涤.书法巨匠一一潘天寿书法篆刻论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关键词 : 
月雅书画  潘天寿  书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