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启功 | 谈诗书画的关系(4)
2016-03-18
编辑 : 雅会
作者 : 未知
浏览次数 : 
至于王维画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已无从得 以目验。史书上说他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 意纵横,参乎造化。这两句倒真达到了诗画交 融的高度,但又夸张...

至于王维画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已无从得 以目验。史书上说他“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 意纵横,参乎造化”。这两句倒真达到了诗画交 融的高度,但又夸张得令人难以想象了。试从商 周刻铸的器物花纹看起,中经汉魏六朝,隋唐宋 元,直到今天的中外名画,又有哪一件可以证明 “天机”、“造化”是个什么程度?王维的真迹 已无一存,无从加以证实,那么王维的面便永远 在“诗一般的”极高标准中“缺席判决”地存在 着。以上是说诗与画二者同时具备于一人笔下的 问题。

2.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 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 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画的是 谁;画一个风景,如不写明,观者也无从知道画 上的东西南北。这些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 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 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 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词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 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 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 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 能。但那些把图中事物摘出排列成为五、七言有 韵的“提货单”,则不在此内(不举例了)。 

 杜甫那首《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 韵》诗,首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此堂”, 这幅画我们已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 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 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 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 “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 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 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 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 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再如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 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 孤云落日是长安。”我生平看到宋画,敢说相当 不少了,也确有不少作品能表达出很难表达的情 景,即便此诗中的涛头、城郭、章贡台、暮霭、 孤云、落日都不难画出,但苏诗中那种回肠荡气 的感情,肯定画上是无从具体画出的。

又一首云:“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来 酒半醒,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和前首一样,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 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关、李、范也必无从措 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 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 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 劳。更公平地说,画的作用并不只是题诗用的一 幅花笺,能引得诗人题出这样好诗的那幅画,必 然不同于寻常所见的污泥浊水。

3.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 南宋人画的纨扇,另一面是南宋后期某个皇帝的 题字,笔迹略似理宗。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 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 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 “狖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 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 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 的景物,竟能把“狖寥”、“明月夜”和“淡 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 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 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 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画者所作,则是一位善于选句 的书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 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沈周《秋泛图》

沈周题曰:“秋水浮空天影长,归来江上自鸣榔。白鸥飞过搀红叶,不觉微风陡荐凉。”秋水浮空,白鸥掠过,诗句把秋泛图写得凉意浓浓。

其实所见宋人画尤其许多纨扇小品,一入目来便使人发生某些情感的不一而足。有人形容美女常说“一双能说话的眼睛”,我想借喻好画说它们是 一幅幅“能说话的景物,能吟诗的画图”。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启功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书画论坛热帖
国画论坛热帖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