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启功 | 谈诗书画的关系(5)
2016-03-18
编辑 : 雅会
作者 : 未知
浏览次数 : 
可以设想在明清画家高手中如唐六如、仇十 洲、王石谷、恽南田诸公,如泬寥淡泊之景, 也必然不外疏林黄叶、细雨轻烟的处理手法。更 特殊的是那幅画...

可以设想在明清画家高手中如唐六如、仇十 洲、王石谷、恽南田诸公,如泬寥淡泊之景, 也必然不外疏林黄叶、细雨轻烟的处理手法。更 特殊的是那幅画大船纨扇的画家,是处在“马一 角”的时代,却不落“一角”的套子,岂能不算是豪杰之士!

4.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 人画”(借用董其昌语)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 上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 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 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 否舒适。换句话说,即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 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 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 一种新的东西。倪躜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 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 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 仅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 想,再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 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 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倪瓒画两棵树一个草亭,硬说他是什么山 房,还振振有词地题上有人有事有情感的诗。看 画面只能说它是某某山房的“遗址”,因为既无 山又无房,一片空旷,岂非遗址?但收藏着录或 评论记载的书中,却无一写它是“遗址图”的, 也没人怀疑诗是抄错了的。

到了八大山人又进了一步,画的物象,不但 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几乎可以说他简直是要 以不似为主了。鹿啊、猫啊,翻着白眼,以至鱼 鸟也翻白眼。哪里是所画的动物翻白眼,可以说 那些动物都是画家自己的化身,在那里向世界翻着白眼。在这种画上题的诗,也就不问可知了。 具体说,八大山人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 讲得清楚的,想他原来也没希望让观者看懂。奇怪的是那些“天晓得”的诗,居然曾见有人为它 诠释。雅言之,可说是在猜谜;俗言之,好像巫 师传达神语,永远无法证实。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绝不同于欺世盗名、无理取闹。所以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并不因为作者名高,而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 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 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如果探索前边说过的 “核”,这恐怕应算核中一个部分吧!

 

5.诗画结合也有庸俗的情况。南宋邓椿《画 继》记载过皇帝考画院的画手,以诗为题。什么 “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 画山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 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 中美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 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着飞舞 的蜂蜂蝶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 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 “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 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记 录者可以说“定知非诗人”(苏轼诗句)了。

 

王蒙《花溪渔隐图》——王蒙诗曰:“御儿西畔霅溪头,两岸桃花绿水流。东老共酣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侠知谁在,白发烟波得自由。万古荣华如一梦,笑将青眼对沙鸥。”两岸桃花,东老共酣,西施泛舟,笑看沙鸥,诗句把一幅花溪渔隐图点化得花团锦簇。

从探讨诗书画的关系,可以理解前人“诗禅”、“书禅”、“画禅”的说法,“禅”字当 然太抽象,但用它来说诗、书、画本身许多不易 说明的道理,反较繁征博引来得概括。那么我把 三者关系说它具有“内核”,可能辞不达义,但 用意是不难理解的吧?我还觉得,探讨这三者之 间的关系,必须对三者各自具有深刻的、全面的 了解。在了解的扎实基础上再能居高临下去探 索,才能知唐宋人的诗画是密合后的超脱,而倪瓒、八大山人的诗画则是游离中的整体。这并不 矛盾,引申言之,诗书画三者间,也有其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

 

转自中文图书网

文章均源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启功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书画论坛热帖
国画论坛热帖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