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陈振濂:名人手迹的魅力
2014-02-21
编辑 : 陈振濂
作者 : 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 
上世纪90年代前还没有艺术品拍卖,那时的收藏,主要是靠高端的画廊与低端的地摊。画廊主要经营重器大件,就书画而言,是正经八百创作作品的概念:比如中堂大軸,比如手卷对联...

上世纪90年代前还没有艺术品拍卖,那时的收藏,主要是靠高端的画廊与低端的地摊。画廊主要经营重器大件,就书画而言,是正经八百创作作品的概念:比如中堂大軸,比如手卷对联。都是堂而皇之的养眼大作。而地摊上则是杂件小物。间或有名人书信手札或出版文稿出现。过去看从曾国藩李鸿章端方蔡元培、鲁迅、陈独秀、钱玄同的手札书信,都是毛笔写的。点画精妙,书法艺术价值很高,但在今天的拍卖分类中,同样是书法的名人手迹或被约定俗成地归于古籍善本部而不是书画部。而其实名人书法手札手稿并非古代印刷品更不同于古籍抄本,归为古籍善本十分牵强。显然是类的误置,后来想想业界大概是从书画角度考虑:书画大件是供人赏玩的,是艺术,故而与铜器瓷器玉器等并列;而名人书信手札尽管也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却主要是出于实用文字信息的传播目的,因此不入书画类而入古籍善本类,重在它的文献史料价值与语义知识传播价值,似乎也有它的道理。

2013年11月12日嘉德秋拍,鲁迅信札拍出了655万元。李大钊信札拍出414万元,陈独秀信札拍出230万元。区区几页手札竟有几百万的价值,这些昔日不起眼的地摊货过去花几百几千即可唾手而得,现在却是身价扶摇直上,以千倍甚至万倍的速度抬升,其疯狂程度令人咋舌,连老买家也大呼买不动了!究竟是巿场疯了还是投资者丧失了判断力?

一个具体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个有趣的巿场:

1994年瀚海拍卖有徐悲鸿信札15通,估价仅10万,每通仅6000元,还流拍——这是名人手札从地摊时代转向拍卖的初期价格。

2004年瀚海拍卖徐悲鸿信札3通,24万拍出。2005年上海嘉德秋拍,郁达夫致王映霞情书8通,34万成交——这是拍卖时代名人手札的价格。

2013年嘉德秋拍,鲁迅655万,李大钊414万,陈独秀230万,都是百万级的——这是今天疯狂拍卖时期的价格。

以此推算,抛开名头、文辞等高下因素,综合平衡一下,则名人手迹从90年代初至今20年间,平均涨幅为100倍至300倍。试想想,什么样的投资能有这样的暴利?

随着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从最初的新生而混乱的初始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名人手迹的文史文献价值越来越引起社会文化界关注。比如2013年春已故学术大师钱钟书生前给某编辑的书信被当事者拿出来拍卖,钱夫人杨绛起诉当事人以侵犯个人隐私、最后撤拍的故事,即告诉我们名人手迹收藏领域中的恩怨是非,有一般意义上仅靠笔墨争胜的书法作品所未可企及者。

经常会有身边的朋好门生告诉我,你在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叠书稿,在某处出售且标价不低,你80年代写给谁的钢笔字信札,在某处卖了3000元。初初听说,心里大是不爽——私人信函,怎可不经本人同意出售获利?以后谁还敢为书法爱好者或朋友回信?但转念一想,市场经济大浪淘沙,鱼龙混杂,仅仅要求收藏家洁身自好也不现实。看看这100倍到300倍的利益诱惑,会让多少初入者怦然心动?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陈振濂  名人手迹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