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孙其峰:《画语录》
2014-06-04
编辑 : 雅维
作者 : 未知
浏览次数 : 
八十多年的绘画艺术结晶《孙其峰画语录》弥足珍贵。这是孙先生送给世人珍贵的礼物,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这无论对功成名就的画家,或者仅仅是钟情书画艺术的爱好者,...

    八十多年的绘画艺术结晶——《孙其峰画语录》弥足珍贵。这是孙先生送给世人珍贵的礼物,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这无论对功成名就的画家,或者仅仅是钟情书画艺术的爱好者,抑或用时髦的话来说,是孙先生的“粉丝”,都值得认真阅读,潜心钻研,深刻领悟……这里字字珠玑、句句至理名言,把深奥的艺术理论说得浅近、直白,对当今的书画艺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都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座右铭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知足”,是对待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要求不高,能吃饱就行了,也不想穿什么好衣裳、坐什么车都行。

  “知不足”,是自己自律吧,审视自己不足的,不管是绘画技法也好、思想认识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有不足。

  再一个“不知足”,是指对治学的心理状态,就是对好多书像欠了账似的,看过的还想再看看。

 

舍弃台阶才傻呢

    艺术是一座高不可测的险峰。献身艺术的人都应该是甘于寂寞的苦行者。但有的人既有志于国画艺术,又漠视传统,这就糊涂了。传统是前人不断探索中给后人铺设的台阶,你舍弃石阶,自以为是地去冒险爬那个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那才傻呢。

    舍弃石阶,难登险峰;拾阶而上,何乐不为?传统博大精深,你继承了多少,台阶就有多高。继承得越多,离艺术的险峰就越近,就越省力气。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怕聪明人算不过账来。

 

尊重地基

    传统和创新是艺术创作中的一对矛盾,有生命力的艺术品都是传统和创新的统一体。我想,离开传统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艺术是不流之水。传统好像是地基,新房子盖好了它也看不见了,买房子的也没有谁去买它,但是你可少不了它,而且楼盖得越高,地基就更要打得厚实点,不然新楼也要倒的。不尊重传统不对,而尊重传统的人,过了度,无原则地崇拜传统,用继承传统代替创新,认为是传统就都是好的,这也不对。

    我们写字画画的,谁都有写得不好画得不好的,我就亲眼看到黄胄画画,两笔三笔不满意,一下子就撕了。据说齐白石向来不撕画,一张画总能画完,我可没看见。像齐白石不撕画也好,黄胄撕画也好,不管是谁画画都有好有不好。那些年代久远又有争论的东西,现在只能看看好坏,好的你就继承,不好的你就丢掉,传统多了肯定要有选择地继承。

 

新旧与好坏

    “新”这个概念十分重要,新的跟旧的是一对矛盾,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就是“新”。艺术追求“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体现,这是肯定的。但是艺术不是光要你“新”,还要你好。今天你创造了好的它要,如果明天你创造了坏的,它是不要的。“新”跟好坏是两个概念,新的有好有坏,旧的也有好有坏,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的都会变成旧的。无论新与旧只要它是好的,即使时过境迁了,它还是可以发射出光芒的。

    “新”的概念应该包括它是新的也是好的,如果它是不好的,在艺术上就站不住脚。它是新的,但是特别不好,谁见了就恶心,这能站住脚吗?所以新的必须是好的。要是新和好两个字不能同时都要,那么,我觉得你要那个好的别要那个新的。

    所有新的东西都要变成旧的,所有好的可不会转化成坏的。即便好的标准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好坏还是有区别的。好坏的标准虽然不是永恒的,但总是有的。王羲之《兰亭序》问世多少年,也有极少数人出来反对,但是这些人还是站不住脚的。

 

技术不等于艺术

    中国画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应该看重它的艺术性而不是技术性。画面虽然离不开技术,但是用技术性的东西来等同艺术性是不对的。技术性的东西解决不了艺术创作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大家在品读一张画的时候,要多看其中艺术家的修养与艺术感觉,而不能简单地由技术性的东西去推论一张画的好坏。这是尤其值得注意的。

    中国画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当然也需要变革,因为时代在变化,“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中国画的变革应该是一种渐变,它不会出现西方那种与现代主义有关的颠覆性变革。但是每个时代对于艺术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对于“大师”的概念也会不一样,你要是把齐白石的作品拿到宋朝去,那时的人也会接受不了。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孙其峰,语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