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最精彩的画面,往往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法掏出放在身边的速写本来,抢下画面!以我现在得了心脏病以后的经验,这种速度和这种快捷,犹如心脏病人发病时,迅速从上衣口袋里往外掏速效救心丸的救命速度一样,否则就会延误战机。
12字真传
青年教师要“正体裁、求明理、消俗虑、期远道”(即“多读书以求明理,亲风雅以正体裁,清心底以消俗虑,却早欲以期远道”)。
我几次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打成小板凳,也可以打成大立柜,不要被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所累”。
甘当“上马石”
我不主张学生长期学我的画法,不让学生老是跟在自己后面走,要提倡学生择善而取,择优而学,开阔眼界,自取所需。
例如在霍春阳学我的画法到四年时,我即告诉他今后不能再学我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向丰富的遗产中开发,并广泛吸取同代人的优点,要不拘一格,不守一家,更要自成一家。
霍春阳终于做到了这一点。还有,我向来不怕学生超过我,我希望看到“青出于蓝”的好学生。为了他们的成就,我甘愿当他们的“上马石”。
把学生送出“家门”
一个好教师,应该而且必要在较短的时间(也得几年) ,把学生领进自己的“家门”。过些时候还要像送客一样把学生送出去,而且告诉他去“投奔”哪里。那种把学生领进自己的“家”,插了大门,是不应该的。杨晋大概是被王石谷插在大门之内出不去了,可惜啊可惜。
要有三种能力
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敏锐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2.对形象的感受能力,要具体、形象化,不要空泛。“草木传情”是对形态与情态的理解力。3.记忆力、默写能力,背记形态特征的能力与驾驭形象把握效果的综合能力。
右手换左手
有些人早年用右手作画,晚年就改了左手(这里说的不是指右手不能用了的半身不遂),这大概是为了探求“新意”,至少是认为右手“太熟”,换一下左手可以熟后得“生”(生拙的“生”)。右手换左手是个大变化,它变“顺”为“逆”、化“往”为“复”、改“熟”为“生”……因而它可以形成另一个面貌。
不能误解“往往醉后”
画家傅抱石有一方最常用的闲章叫“往往醉后”。
如果把它当成是酒后作画的说明,那恐怕是一种误会。“往往醉后”既然不是画家作画生活的客观描述,那么它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作者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的表述。
“往往醉后”意味着信手挥洒,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一任自然。 当然还不止于此,“往往醉后”正是画家借助于“醉意”,来充分地倾泻自己浓烈情感于画面的一个概括。正由于这样,所以画家的作品带有感人而强烈的个性色彩。
这一点,从傅氏的一些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中可以得到验证。请注意:这里所谓“醉”,不是酒鬼的不省人事,它是艺术家的兴奋剂。
懒得衰老有三招
我进入老年的岁月,逐渐感知一个老年画家的通病。这就是艺术的老化和退化。老化只是老年化了,就是说不复有当年之严谨了,但是艺术水平并未退化。退化则是水平降低了。这是可怕的。于是我就想法不让自己退化。现在我初步想出这么几条:
第一,要有像早年学画的心态,不能有丝毫自满。
第二,不可懒散。懒是不画画,散是自由式的画,想画就画,说停就停,只画熟悉的,不求画新的和有难度的。
第三,要有个计划,按计划要求自己,计划不要过量,还有在执行中不断作必要的修改。我自己省察,觉得做到了以上三点。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