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综合评论>
 
全部
 
孙其峰:《画语录》(5)
2014-06-04
编辑 : 雅维
作者 : 未知
浏览次数 : 
只管效果不问手段 工具特别是笔,对风格的探索与出新有很大关系。经常做点探试是有益的。不要责难人家用毛笔之外的什么工具来作画,只问画得好坏...

 

只管效果不问手段

    工具——特别是笔,对风格的探索与出新有很大关系。经常做点探试是有益的。不要责难人家用毛笔之外的什么工具来作画,只问画得好坏就可以了。用正统的毛笔画不好,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叫只管效果不问手段。

    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不排斥有些人在工具上作些探索,这应该是允许的。第一个人用毛笔作画,恐怕也是个“左道旁门”吧?但毛笔作画终于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在绘画工具上,不能把一些艺术工具的改革说得一文不值,也不能一味叫好,那样也会“捧杀”。

 

智取书法

    我常想如果把书法家用功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力攻”型的,另一是“智取”型的,那么我则是偏类后者。像我这样又工作又教学的人,不可能像有些人那样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临帖、下苦功。我只能根据我的情况来“出奇制胜”了。我知道人家会说我这是旁门左道,可我还自赋嘉名曰“智取型”,我知道人家会把我这种不老老实实下苦功的作法叫做投机取巧甚至是机会主义路线,这我就顾不得许多,因为这对我这没有时间的学书者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强调感觉

    “近观以取其质”,“远观以取其势”。元人的这一新的创造,是表明从偏重“说明”而趋向重视“感觉”的一个重要变革,运用着这种强调感觉的表现方法。这是民族绘画中珍贵遗产之一。

 

“顿悟”的后盾

    顿悟是突然发生的,你看似是偶然的,实际上有着必然作它的后盾,决不是单纯的偶然。六祖如果没有了他平时的修炼修行,也不可能产生顿悟,一个平凡的人也不可能突然在哪一天他就顿悟了。看见“蛇斗”的人,“舞剑”的人多了,他们也没有都成为书法家,前面有充分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达到顿悟,你要是没有底子,没有学习,怎能达到质变呢? 你没有了渐变,你也就没有了突变,越是到学习的高层次,越是需要量变的积累,这和入手学书法不一样。入手是形而下的东西,如怎样用笔、间架、结构、长短、方圆、粗细,到了高级的阶段就不是这些东西了,是《易经》的一些东西,虚实、阴阳。所谓“道”, 《十三经》是形而下的,《易经》就是形而上的,《论语》等都是形而下的。孔子五十多岁以后才对《易经》感兴趣,这也说明高级抽象的东西,道的东西,你必须是在有丰富的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进入的,绝不是偶然的,书法学习也是这样。

 

美术不是丑术

    变形是手段,表现是目的。通过夸张、变形塑造更美的形象。美术就是创造美的技术,而不是丑术。平时你还能在展览会、刊物上见到一些所谓变形的画,其实画画的人自己也讲不清楚为什么要那样画,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来吓唬人,秃子当和尚,不会念真经。实际在艺术上简比繁更难,“简”,要对复杂的自然形态进行筛选、提纯、净化,像淘金一样,剩下的是金子,一幅好的抽象画要有一番惨淡经营,“九朽一罢”,画中那些点、线、面也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夸张也好,变形也好,你描绘的对象越夸张越生动,越变形越让人看着美,那就是艺术所需要的;倘若越变越丑,越夸张越离奇,那夸张和变形又有什么意义呢?只管任意夸张、任性变形,不顾艺术的规律,总是行不通的,要知道,美术还是姓“美”,不姓“丑”的。

 

有意处之,无意出之

    “有意无意之间”是国画表现手法的原则之一。在古代画论里很多人提到过它。

    “有意”是指安排、组织、刻画的着意处, “无意” 是指在效果上又让人家看着是无意的。或者说是“有意以处之,无意以出之”。“有意”过火,就是做作,做作的东两当然不自然。“无意”就是要求自然,要求没有人为气,所谓如天成,如铸就。还有所谓“无意为上”、“不着意”等,也就是说,艺术要自然的意思。从艺术的创作过程说,应该是有意的。从效果上说,又是要求无意的。

 

画也有“繁体”与“简体”两种格调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孙其峰,语录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