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深度观察>
 
全部
 
“四王”之首王时敏:融合古人笔墨技巧
2014-02-24
编辑 : 白雁
作者 : 现代快报
浏览次数 : 
清初被誉为画坛领袖的王时敏,其笔墨特征及师古而形成的新风格直接影响了他的后辈,即王鉴、王翚、王原祁等人。王时敏号烟客,作画时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清初被誉为画坛领袖的王时敏,其笔墨特征及师古而形成的新风格直接影响了他的后辈,即王鉴王翚王原祁等人。王时敏号“烟客”,作画时“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晚年益臻化境。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整理

清初“四王”

所谓的“四王”,是指明末清初活动于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四王”的山水画主要承习董其昌衣钵,师承元人一体,大多以黄公望为宗师,画法主张师古,笔笔讲求来历、出处。创作思想代表当时的宫廷画派。其中王时敏、王鉴为董其昌的画友,王翚是他们的学生,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他们四人共同的特点是:山水画趋于传统,法度严谨,底蕴深厚,因而深受皇家的青睐,被奉为绘画的“正宗”而影响甚大,他们的画格几乎统治了整个清代。

步入21世纪后,“四王”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了藏家的极大关注,其价格一路看涨,尤其是他们的精品,更是备受青睐,并成为拍卖市场上的抢手货。

今天,我们首先介绍“四王”之首的王时敏。

生平事迹

艺术风格

把玩佳作,咳嗽痊愈

王时敏,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寿至八十九。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他是“四王”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为“四王”之首。王时敏是明代相国王锡爵的孙子,年少时与董其昌、陈继儒书画大家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字画,朝夕临摹、潜心研讨,遍摹宋元名迹。在绘画上,王时敏主要在追古人上下功夫,一生着力于黄公望。

有趣的是,王时敏认为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可治病,并以亲身经历为例。王翚曾作一仿古画,拿给王时敏欣赏。王时敏觉得此画风骨奇高,十分钟爱,想把它留下来,但见王翚“意颇自珍”,不好意思开口。当时王时敏咳嗽不止,饱玩累日后竟“霍然失病所在”。王时敏感叹道:“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檄愈头风”的典故,出自曹操陈琳讨贼檄文,情绪激动,竟然不觉头痛,病愈。

艺术风格

董其昌最忠实的追随者

王时敏可谓是董其昌最忠实的追随者,绘画受董其昌的影响最深,且很好地继承了董的艺术思想。由于董氏对元四家中的黄公望最为推崇,王时敏因此也对黄公望(字子久)顶礼膜拜,在其《仿子久山水》中曾说:

仲夏偶憩田庐,雨窗多暇,漫尔点染,意亦欲仿子久,口能言而笔不随,曾未得其脚汗气,正米老所谓惭惶杀人也。

“四王”这一派的山水画家身体力行,步履古人,于临仿逼肖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淋漓尽致。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历史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也是有贡献的。

王时敏正是融合古人的笔墨技巧,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他笔下的作品干湿笔互用,黑色有的醇黑、有的清淡,山水得宋元标格,笔墨苍润松秀,唯丘壑少变化,多模拟之作。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风格有的工细清秀、有的浑厚苍劲,意境疏简。但他最终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而不改初衷。

市场表现

作品曾以亿元天价成交

在清朝早期的康熙及乾隆时期,王时敏书画价格并不高。咸丰同治年间,王时敏的书画价格骤然上升,甚至达到千金的疯狂程度。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古董书画市场的发展完善,“四王”的书画价格渐趋平稳。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纽约佳士得曾推出了王时敏的一把《仿黄公望山水》成扇,以0.41万美元成交;1989年他的《仿黄子久山水》被纽约佳士得拍至3.3万美元。

新世纪,随着艺术拍卖市场的火爆,“四王”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了藏家的极大关注,出现很大的涨幅。

2001年王时敏的《隶书》被拍至50.6万元;同年,南京举办的“艺兰斋”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其《富春江山居图》被以高达590万元成交。至2007年,他与张学曾、恽向等合作的《山水合卷》以1320万元成功易主。到2011年,王时敏的《仿各家山水册》十开,更是以1.2075亿元天价成交。目前,王时敏的作品在市场上十分少见,偶有亮相,也已处于高价位。去年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中,其《松静山居图》,以230万元拍出。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四王”之首王时敏:融合古人笔墨技巧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