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资讯>媒体转载>
 
全部
 
甚得元人三昧的清初四王(2)
2014-03-03
编辑 : 佚名
作者 :  现代快报
浏览次数 : 
■精品赏析 《仿赵仲穆溪山渔隐图 》 这幅仿 赵雍 的山水作于1663年,王鉴时年66岁。从他的题款可知,赵雍《溪山渔隐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为王...

■精品赏析

《仿赵仲穆溪山渔隐图 》

这幅仿赵雍的山水作于1663年,王鉴时年66岁。从他的题款可知,赵雍《溪山渔隐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为王鉴所得,由于他的孙姓老朋友(王鉴在传世画跋中多次提到这位官人,孙极喜收藏书画)甚爱之,乃以定武兰亭相交换。然时隔多年,王鉴对赵雍《溪山渔隐图》念念不忘,于是模写了这画以志前缘。和赵雍原画相比,王鉴借用了赵画的坡石组合,但是变换了位置。画面采用明代宣德纸,坚实紧密的纤维匹配了赵孟頫所倡导的书法用笔入画,特别是近景的山石和远景的坡岸,笔笔写来,显示了与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的一家眷属;而细笔勾勒的人物,线条劲挺,刻画入微,为其他三王笔下所鲜见。

《危石青松图》

这幅《危石青松图》轴款识所题诗句,取自唐王维后期诗《过香积寺》中的颈联。此诗描写的是王维在寻访长安郊外的香积寺途中所见,远离尘嚣的诗人俨然已经入定,克制住七情六欲也消除了俗世的烦恼。这一联诗因色泽鲜明,自古至今常入画图,董其昌也有同题画。

这是一件仿董北苑风格的作品,董源在五代南唐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开创了五代十国的江南山水画派。不以主干线条刻画山势,而以无数苔点与细密皴线来表现,以平淡天真取胜,故“近视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王鉴此作即以皴线为峰而显秀润,墨点为木而显丰茂。画取纵深式构图,远景为白云环抱远峰,中景青山疏林,有流泉从欹乱的山石中哽咽流出,近景则因受阻遏分流的泉水汇为一片,画面大片留白,最醒目的是几株青松高直伟岸,松针细细。全图用笔圆润,林木经墨色浓淡参差点染,显得郁郁苍苍,突出了诗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咽”与“冷”。

“虞山派”创始人

王翚其人:

60岁奉诏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

王翚(1632—1717),也是熔铸南北二宗的山水画大家。字石谷,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常熟人。王翚祖上四代都善画,幼时承家学,后从师王鉴,又经王引见,向王时敏求教,故王翚有机会遍摹两家藏品,以后曾得康熙赏识,赠“山水清晖”四字以褒奖,又得以遍观内府所藏历代名迹,画艺大进。60岁时奉诏作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共12大卷,堪称其创作画中的巨制,为清代手卷中的宏篇,该画场面浩大,内容丰富,笔墨多样。

其画:

精于山水,萃众美于笔下

王翚的山水画集古人技法之大成,能工能写,功力极为深厚,中年用笔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晚年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意境深远含蓄,也称“虞山派”。王翚画作完美地融合了“元人笔墨,宋人丘壑,唐人气韵”。他的老师王时敏曾评价:“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我石谷一人而已。”同时,王翚还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画家,成名很早,年岁又很高,从二十岁到八十六岁,有着长达六十多年的绘画生涯,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王翚绘画精于山水,作画程序一般是先勾勒皴擦,再辅之以墨色,主要为两道工序,技艺高超之处在于笔墨到位、勾勒皴擦的笔墨不多却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不过,王翚书法较差。后人学王翚的很多,清代著名的有杨晋,现代著名的有张石园等。成就最高的要数王翚曾孙王玖成就较大,后人将王玖列为“清小四王”之一。代表作品有《康熙南巡图》《岩栖高士图》《秋山萧寺图》《晚梧秋影图》《秋树昏鸦图》等。

相关阅读
关键词 : 
清初  四王
分享到 :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Copyright © 2012-2014 YueYaa.com 月雅书画中国 版权所有